美文网首页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作者: starteasy | 来源:发表于2020-12-26 20:16 被阅读0次

【7月第1次打卡,2020-7-12】

书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摘录】

管理者:通过他人对企业的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人;

管理者的价值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识、才干和贡献意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

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知识才能转化为成果;

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意识、贡献意识和成果意识,集中精力于少数关键领域,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

【感悟】

1.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不同于之前的工业时代,因为社会协同性的变化,管理者的定义已经大大超出之前的范畴,基于当前时代管理者的定义,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更多的人去阅读,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去改变对自己的要求,将”卓有成效“定为自己的基本要求。

2.OKRs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底层逻辑有相同之处。OKRs强调自下而上,使员工拥有自主权和创造性,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做个发散思考,员工拥有自主权和创造性,并能最终达成目标,就是员工认为自己是管理者的一种表现,达成目标就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一种显式诠释。国内传统意识的劣根性根深蒂固,不管是对于”管理者“的定义认知,还是OKRs的”变形“落地,都是抛弃了这些管理理念的底层逻辑而背道而驰。”管理者“高高在上,OKRs的KPI化,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大多是”叶公好龙“式的形式主义;

3. 结合研发团队,“研发岗位上总是有那么一些技术实力高超的大拿,他们热爱新技术却不在乎最后产出的成果,自视颇高却不被认可,他们的才能往往对团队的其他成员带来更多的沟通和合作的问题,反而导致团队绩效低下。” 【摘抄自网络】才能/知识不是成功,树立正确的认知,以目标为导向,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成果。成果才是检验人才的标准,在目前的社会中,建立意识至关重要(如果建立不了正确认知,其他一切枉然)

4.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 产研的迭代上线不是什么成果,是通往成果目的地的一段旅程而已。

【7月第2次打卡,2020-7-19】

书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摘录】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

知识工作者要想取得成果和绩效,就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成果和绩效;

凡是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他们如果想在人事方面做出最佳的决策,总得花费几个小时进行不间断的考虑;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工作标准及其影响;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③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一个专业人员的产出必须与其他人的产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成果;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下列4项基本要求,而着眼于贡献,正可满足这些条件:·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努力与外界进行直接接触,包括市场和顾客、社区的病人及政府机构以外的公众;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

重视一个人的长处,也就是要对他的工作绩效提出要求;

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我们要求有效,就要以了解自己能做些什么为基础,然后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做下去;

管理者越是想做出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管理者越是想将繁忙纷杂转化为成就,越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越是需要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

坚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而且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这件事现在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果认为没有价值了,他便立即停手,而将时间精力转移到其他只要做得好,便能使自己更为有效的任务上,也能促使他的组织更为成功;

任用新人,可用在“比高层略低”的职位上,用在已有成规或目标明确的职位上;

要“出新”,必从“推陈”着手。任何一个组织,都不缺乏新的创意。所以,严格说来,我们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意”,所缺乏的只是创意的执行;

一位有效的管理者,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上,而不会再去兼办其他工作。完成一件事情之后,他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再决定下一步的优先事项;

【感悟】

1. 管理者确实是思考者,不是纯粹的执行者,整体很忙,碎片化的被动做事,最终会导致团队,乃至整个公司无果。以目标为导向,深度思考目标的达成路径,是需要花整块的时间推进的,所以整块时间的运用和有目标是强挂钩的;反之任何通过碎片化都想出来认为可以达成目标一般也是谬论;

2.有效性思考是一个洋葱模型,层层剖析运用。 从公司层面,团队需要重视自己给公司的贡献,团队的贡献如何达成?团队的贡献就是我外化的贡献; 在团队内部,团队达成贡献,我给团队的贡献又是什么?是我自己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是我发现团队成员中的长处,让他们作为团队的一分子达成团队产出,是我和我的客户的沟通,外化的成果才是团队真正的贡献; 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按照这样的方式再层层思考和达成自己的贡献;

3.只有将认知提升到了,我贡献了什么?才会继续做下面的思考,做什么事情能达成团队的贡献 和 个人的贡献。 从公司的角度来讲,需要整个套路的思考和支撑。作为团队的leader,如是思考,我们在做的事情能给公司带来贡献吗?如不请果断结束;如是毕其功于一役,干成。

4.关于重视一个人的长处,这个非常关键。基本上凡是“一条龙思路“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每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把每个岗位上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加上高效协同,可成;凡是整个链路上严重依赖某一个人也都是有问题的。不同的性格会有不一样的优势发挥,如何利用工具识别每个人性格的长处并基于此做适度的应用,出成果的概率大大增强。怎样才能出现这样的思维套路,又回归原点: 我能贡献什么? ->  心心念前面的问题才会一直思考 怎么产生贡献  ->  成果是外化的,管理者是必须和他人结合在一起产生成功  ->  要事优先、有效决策。  就是整个MBO的推理逻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ag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