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法》是2010年05月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稻盛先生结合自己70余年的切身经历所获得的工作经验,真切、深刻地揭示了工作的意义,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性和从容笑对人生的态度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读者探讨工作真正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为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了指路明灯。
1.
因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在工作中比较用心的人,所以读《干法》中的很多内容都会感到“心有戚戚焉”,我一直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激励自己、考虑问题和具体实施的,只是有时没有做到作者那么拼而已,所以没有达到人家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对我的用处可能不大,因为这些道理我不但懂,而且已经用了很多年了,我就是那个兴趣和职业结合得很好的幸运儿。
但是“开卷有益”,读下去还是会有收获的。

今天读到第2章中“成为‘自燃型’的人”一节,突然发现,这是我听到的对员工分类的第二种解释。这种解释和我以前所知的第一种有重叠的地方,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
2.
大概一年之前,听单位领导讲过一个说法,说单位里总是有这样的三种人:
1. 第一种是“干”的。这种人踏实做事,认真做人,推动单位发展。
2. 第二种是“看”的。这种人不产生推动力,或产生很小的推动力。
3. 第三种时“捣蛋”的。这种人不但不推动发展,而且还经常跳出来捣乱。
一个单位只有大部分人都是“干”的,少部分人是“看”的,极个别或者没有“捣蛋”的,单位才可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当然会有“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权衡的说法。如果只想着集体,个人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如果只想着自己,就不会对单位有什么贡献。其实我一直认为,只有单位发展得好,自己的平台才更高,自己的能力才更能够更好施展,自己的发展也会更好。而所谓把精力放到集体利益上,自己的利益会受损害的说法,只能说是一种鼠目寸光的思想。也许短时间你为单位做了一些事,使得暂时耽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长期来看,你是单位的一份子,单位好了,自己就会跟着受益。
但是有的人会说,为什么只让我做贡献呢?这种想法的萌生,就产生了这三种人的分类。
3.
上述分类方法也许是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整个单位的情况。而《干法》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三种人,而且从个人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 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
2. 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
3. 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当然这种分法是去掉了第一种分法的“捣蛋”一类,而把“看”的一类称为“不燃型”,又把“干”的一类分为“可燃型”和“自燃型”。可以说这种分法的标准更高了,而其目标就是指导人“成就某项事业”。

这种分类方法可能更具指导性,给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容易让人认可。后面还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就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他们应该都是热爱工作的人。
要想让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成为热爱工作的“自燃型”的人。
不难发现,其实稻盛和夫口中的“自燃型”的人就是我们中国说的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干工作就应该有主人翁精神,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一百年前鲁迅在《药》中痛骂“看客”文化,一百年后,我们不能做单位发展的看客,不能做中国发展的看客,更不能做自己发展的看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