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篇,作者就描述了孩子父母对老人能力的怀疑,孩子离开他后的收获,标志着失败的破旗,都暗示着老人所处的环境窘迫;老人后颈的皱纹,脸上的肉瘤,手上的伤痕,老迈的躯干。表示他的资本薄弱。
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暗示了老人的艰难处境。
但文章其中一段“只有那一双眼睛,跟海水一样蓝,充满着愉快的、毫不沮丧的活力”。海水代表永恒,眼睛代表灵魂。无论环境多么恶劣,说活多么不易,老人依然有冲劲和希望。
老人连谈话间也表露出不服输的态度。与孩子讨论垒球赛的时候,孩子告诉老人美国队输了,老人说“没关系,老迪马吉奥又生龙活虎的”。
借用同样是老迈的迪马吉奥,暗示自己的态度:即使再老、再失败都会重新站起来。
孩子继续说“他们那一队还有别人啊”
老头继续为迪马吉奥辩解,说他地位重要,曾经在老垒球队打出多好的球。
同类的细节,后文有一段描写老人喜欢那些海龟,他认为他们很可怜,它们被杀后,心藏还要跳动几个小时。老人认为自己顽强的心也一样。
老人表面虽然是个粗人,但是心思细腻。老人愿意把海比作女性,当做一个失宠或者不失宠的女人。要是她做了鲁莽或者顽皮的事儿,那是因为她情不自禁。月亮迷住了老人像是迷住了女人一样。
老人还有藏不住的善良。他回忆起他与孩子扑一对马林鱼的经历。与母马林鱼纠缠一番后,用暴力解决了它,公马林鱼仍然守护在船旁。良久,才钻进深水,老人看到公马林鱼的对母马林鱼的爱,伤感起来。最后,请求马林鱼的宽恕后才把它宰杀。
不得不赞叹的是老人面对孤独时自娱自乐的幽默感。老人把自家的沙丁鱼当成了商品,对大海中的“顾客”叫卖着“来吧”老头儿敞开嗓门高声说,“再来一次吧。闻一闻,看一看,这条小鱼多美呀!趁着新鲜马上吃下去,回头还有金枪鱼呢。又结实、又凉、又美。别不好意思吧,鱼。把它们吃下去吧。”老人假装成小贩吆喝,显示出老人可爱、乐观、幽默的一面。
我们在外地打工的时候,都会在遇到困难、经历痛苦的时候想起父母。父母就是我们心灵的慰藉。
孩子用单纯的心灵照着老人,让老人感到世界除了残酷还有爱。对于老人,孩子就是他活着的一部分意义。
老人同样爱着这个上帝派来的天使。“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老人屡次喊出这句话。仿佛世界对老人的爱都浓缩在了孩子身上,两人彼此之间的爱是那么的纯粹。这个孩子,可能是作者给老人整个人生安排的唯一奖励吧。
孩子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平衡故事,让老人更加“真实”。全世界一边倒都瞧不起老人,就失去了争议性。孩子对老人的爱就很好地平衡了故事性。
读过《刻意练习》和《异类》都了解,任何领域都经不起琢磨。老人如果放在现代,可能会是一名将才,不善交际可能是他的弱点。但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永不言败,死磕的精神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
凡事都有两面,老人或许能靠着执着让自己成为匠人。但是,如果把他放在需要沟通协作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里面,他也很可能发挥不出最大的能力。
老人面对大鱼时的耐性和毅力是小说的主线部分,我想也是大部分读者感叹最多的部分。我不想过多讨论,我更愿意谈谈这段故事外的反思。
老人的强大是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其实现实世界中并不缺这类型的积极典范。好胜的科比,激进的乔布斯,信念坚定的马云......无一不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每个人的故事都激励人心。每个故事都是一针鸡血,希望自己精神上能有所收获,改变行动。
第一次读这么长篇幅的书,写不出什么评价。我会再读《老人与海》,再次学习海明威的文笔和故事表达能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