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 木箱《凡尘天歌》长篇小说连载重庆市
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4劳动的开端:郭思元

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4劳动的开端:郭思元

作者: f28dc5f1e65f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17:03 被阅读658次

石桥铺的故事(十四)
劳动的开端
文 郭思元 图 李小林

李小林 (2).jpg

忠平同学在他的《拣炭花》里写到在读小学六年级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曾到大渡口拣过煤炭花的故事,这是我们那一代许多人的共同经历。而我所经历的劳动内容还要复杂得多,几乎每个寒暑假都没有歇息过,这里只拣几个主要的项目给大家摆一摆。

一、做平工
家里收入微簿,娃儿多,有五六个,父母那点收入只够维持家庭平时的基本生活。毎到开学时缴学杂费,书本费,就是一笔巨大支出,哪里拿得出来?幸亏那时候提倡勤工俭学,我除割草挣钱外,还去张福生家隔壁数过去第三家,有个类似现在的就业服务站的办公室,报名做平工,八角钱一天,寒暑假去做十天半个月,读书的费用就够了。

第一次做平工派到石坪桥冠生园厂旁边一个外贸车队,给砖工师傅运砖、合水泥、河沙,就是打下手。中午吃自己带的饭菜,上、下班全部是步行。后来我还在钟表厂前面21修配厂里干过,也是运砖、合水泥。这里离家近,中午可以回家吃饭。做平工不能偷懒,否则影响工程进度。在一起工作的都是大人,就我一个娃儿,那时候社会风气好,人心好,都挺照顾我的,使我能够坚持干下来,我至今对那些叔叔伯伯心存谢意。

二、筛煤灰
开学后,我开始筛煤炭灰卖。当时搞建筑用煤炭灰的地方很多,学校的田径跑道就是炭渣跑道。我在街上的社员餐厅、文化茶园、老虎灶茶园和石桥饭店挑煤炭灰去筛。煤炭灰最多是老虎灶,其次餐厅,最少是文化茶园。每次担完要七到八挑,每隔二到三天担一次。当时人小,铲煤灰时用力过大,扬起了灰尘,这里是茶馆、餐厅,可要不得。服务员都是老街坊,父辈的同事,赶紧叫我下铲慢点,动作轻点,又帮我洒点水,这样几乎没有扬起灰尘。这些父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使我心中非常感谢他们!

炭灰没有煤炭重,一挑五六十斤。担着炭灰走过老街最热闹的地段,到派出所后面靠近马路公路桥河沟边,这里全是石滩,用炭筛子筛煤炭灰灰尘很大,露天坝操作,风一吹,灰尘四处扩散,好在住家户都离得远,不影响谁。筛出来的炭夹子就倒在河沟里,发大水就冲走了,当然炭花先拣出来。每次筛完炭灰,满头满脸、浑身都是灰,特别是两个鼻孔都是黑的。当时正是长身体的发育阶段,严格说筛炭灰是有害的,当时只晓得怕得肺结核,还不知道还有矽肺病。听说大蒜能防肺结核,所以我经常吃点大蒜。看到煤炭灰开始只是一小堆,慢慢成了近两米的大堆,父亲就联系搞建筑的用大卡车来拉走。筛炭灰虽然辛苦,但平时就能挣钱缴学费,䃼贴家用,又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双赢!

三、割干草
割草是暑假必须干的事,因为要凑学费。先把割草的刀在石头上磨快点,磨的时候还要不断浇点水,磨好后用手试一下,可以感觉刀刃是否磨快了。然后背起背篼,趁太阳还不大时出去割草。有时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大多数时间单独行动,人多了割得慢。每天出去割草的方向不一样,不会老在一个地方割。

刚开始割不熟悉,割破手的情况时有发生,对面有个外号叫牛儿的小孩,跟我差不多大,老汉是山林生产队的。他教我马上屙尿淋伤口,这样不会感染发炎,不会得破伤风,我试了一下效果不错。后来割草久了就不会割到手了。碰到草多茂盛时,就非常激动,立即扑过去,刀子贴着地面嚓嚓嚓……一会儿就割满一背篼,还要用绳子多捆几抱,背起背篼使草比人的头还要高很多。运气不好,找不到茂盛的草,只好东割一把西割一把慢慢凑合一背篼,那根绳子就捆不到几抱草,背起背篼草只能到肩膀。

回家后找个空地方摊开晒,到下午四、五点钟时,用竹扒收拢装进背篼背去卖。石桥铺最大牛奶埸是玉灵洞牛奶场,收干草的地点在后来的电车保养场,原来那是几块干田,卖草的人很多,排很长的队。秤是那种大杆秤,秤下有个大挂钩,钩住背篼用扁担两人抬起秤。称秆的人经验非常丰富,先用手插进你的背篼检查你的草是否干透,否则他就不收。有的人被查出来,就找要好的小伙伴要点干的重新包装一下,再去过秤。过完秤他会在一张小纸上写上你的重量,盖上一个私章,然后你就拿着这张纸到另一个地方去领钱。

干草很便宜,3分钱一斤,一般要5斤青草才能晒一斤干草(青草是5厘钱一斤)。我们人小割不到好多草,卖一次最多几角銭。如果把草直接送到牛奶场,可以换玄糖或者牛皮菜。割草主要是顶着太阳,要晒,要背着去排队卖,还是挺麻烦的,但是为了挣学费,再麻烦也得去干。

四、挑洗煤

那时买煤炭要定量,一个户籍人口一月定量30斤,天天煮饭的人家煤不够烧,因此出现很多家庭的小孩四处拣煤炭花的情况。忠平他们陈家坪的孩子到重钢拣煤炭花的情况在石桥铺同样存在,我们先到过水瓶厂拣炭花,是从石桥铺小学下去,经下堰口到水瓶厂后面的崖下,厂里面一车一车炭灰倒下来,因为拣的人太多,不好拣,于是改为到重钢去拣。

到重钢拣炭花,我是和隔壁任家老三一起去的。晚饭吃早点,趁天没黑就出发,经钟表厂、雷劈石、马王乡、新山村,下到李子林厂区,就是忠平说的有铁路那个厂,拣炭花的人多,抢着拣,但比水瓶厂好拣多了,一般拣到两,三点钟,我和任家老三就背起背篼原路返回。

从李子林到新山村要爬很大一个坡,必须歇几次才上得来。过马王场乡后就是乡间小道,好在是石板路,两边是水田,石板路晚上泛白,水田是黑的,虽然没有电筒照明,只要照着白色下脚就行。到雷劈石时,沟深很黑,光线很暗,阴森森的,雷劈石没有住家户,白天都很少有人走。任家老三比我大些,他走前面我走后面,由于沟里光线不好,我们走得很慢,歇也不敢歇,因为此处恐怖得很,经常出现打劫的事。我紧紧跟在任老三后面,一步不敢拉,紧张得很。过了雷劈石就是钟表厂、柳背桥,这才松口气。到家五点钟左右了,背篼一搁,倒头就睡。

在中梁山煤矿,下雨时的雨水把堆积的露天煤堆的煤粉带到附近田里沉淀,天长日久,与泥巴混和在一起,形成一种“洗粉煤”,人们把这种洗煤挖起来挑回家使用。我到中梁山玉清寺去挑过这种煤,是寒假去的,早上带两个饼子,经二郎从华岩寺旁边穿过到玉清寺公路边的水田里,很多人在那里挖。很容易挖,用手挖一大块一大块的,一会就挖好一挑,比拣煤炭花快多了。

从玉清寺回到石桥铺挺远的,每次也就挑七,八十斤。一路上基本是上坡,人小力气小,挑一阵,歇一下,到十二点左右就吃点干粮,所带两个饼子根本吃不饱,要到下午一两点钟才到家。第二天又去,那个寒假就这样过去了。

街上有板车的人用板车效率就高了,但是凤鸣山到孙家岩坡坡很陡,拉板车很吃力,容易打滑。洗煤很容易燃烧,但是不熬火,不经烧,主要还是烧凭票买的煤,但挑洗煤和拣炭花还是起到烧煤的辅助作用,那时能省一分是一分。

我的劳动开端,都是经历的一些重体力劳动活,使我从小增强了体力,锻炼了胆量,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自己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事实也证明这种意志品质在我后来的人生道路中受益匪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50c90bbb274:你在大渡口也就是捡重钢的炭花我也捡过,就是在长江边上。我还在石桥铺火化场捡过。因为有些人怕捡的人少炭花大沱大沱的裹夾着大片大片己炭化了的尸衣。那时6岁多吧,从小练出的胆助我一生就没怕过什么!石桥铺派出所桥桥有个叫郭思权的不知是作者家什么人,和我是外语校一连四排的同学。
  • f28dc5f1e65f:转贴刘金全:3月3号那天在巴国城,我碰见了杨少华同学的两个姐姐。两个姐姐看见我,都非常亲切的跟我打招呼。当时两个姐姐眼中都已包含着泪水…当时的那种感觉,我的心里都猛地顿了一下。我知道她们两个看到我,就像看到她们的弟弟一样。那种感觉我也差一点儿眼泪夺眶而出。想到的是杨少华同学,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没有看到今天的这 个场景。我就抱着杨少华的大姐,哽咽着安慰着她们二人,并告诉他们两个姐姐要多多保重。在这里我也要告诉我们群里的每一位群友:大家都要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好好的活着。其他的一切都不是个事儿。
    ca6847e30820:@刘金全 哥,谢谢你把我微信上留下的这段话转发到这里。这的确是当时我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刘金全:@憨憨故事 小憨,这篇3月3日是李小林写的。我上传至文研会是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日大家见面的某一感人情景。
  • ca6847e30820:石桥铺老街坊邻居15年后聚会(老街拆迁15年),欢呼声,歌声,笑声,响彻巴国城。好像回到从前,想起石桥铺长长的石板路,还有那弯弯的小河流,老街的铁匠铺,锡匠铺,补鞋铺,锑头铺,药铺及棺材铺,还有那数不完的茶馆,酒馆,戏园子,从街头修自行车,到街尾的耢糟铺,那时的石桥铺老街应有尽有。今天欢聚在这里邻居都是铺子的当事人和后人。老街的起源,我们漠漠糊涂,老街的结束,我门清清楚楚。老街的百货一条街,录像厅一条街,小富了我们这代人,石桥铺的音乐茶座重庆有名,每晚通天的歌声响彻老街,由于老街的消防问题,派出所,高新区公安局不放心,天天来查,使老街在一片响彻云霄的歌声中彻底消失了。老街成了我们这代人最幸福的回忆。
    转载自石桥铺老街坊群:罗惠恩写
    ca6847e30820:@憨憨故事 你说的是故事吧,不是古时候。
    f28dc5f1e65f:巴巴掌祝贺石桥铺老街坊邻居15年后聚会活动成功,也赞赏罗惠恩读了古时候后发表的感想和体会
    f28dc5f1e65f:@小林_b05c :+1: :+1: :clap:
  • 33a48e9724fc:看到这幅老像片倍感亲切,这是我的家门口,前面是聋子妈,大狐狸(外号家)苏其良,黄四家,黄四家隔壁是巷子,到钟表厂的小路。这个位置是捞糟铺中间,叫下三步,上三步,我和笔者的同年几乎差不多,割牛草拾炭花 ,农民割谷子,割麦子,我就和家里几弟兄捡谷子,麦子,到工程校捡安树叶,总之儿时吃了很多苦。但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笔财富,到了兵团后能吃得苦,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怕,向笔者致敬。
  • ca6847e30820:“捡炭花”二位哥的故事里中都提到了,这段经历在他们那个年代几乎家家的孩子都有。我远在包头的大哥就这事特地用微信告诉我,我家大哥、二姐、三姐都到重钢去捡过煤炭花。早出晚归,天不亮就走。特别是经过雷劈石那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心情特别紧张害怕。但是,为了生活,也不得不这样做。当年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
  • 石桥广角: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向我们那个时代学生的困苦和劳累,肚子里没有油水,常常饿得慌,还要挣扎着去干与年龄不相配的体力活。这不是石桥铺街坊邻居个别人的命运,这是那个时代多数学生的共同体验。
  • 刘金全:小小少年后任石中蓝球队长,沙区夺冠功不可磨,又入54军,后任沙区体育局长,这跟少年时那段劳动分不开的。
  • f28dc5f1e65f:一个小小少年,勤奋乐观的形象在故事里头活灵活现。

本文标题: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14劳动的开端:郭思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re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