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舞台上,“比较”就像一颗深埋于人性深处的炸弹,它悄无声息地在人心里埋下自卑的种子。正如俗话所讲 “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扔掉货”,倘若一个人总是把注意力专注在别人的长处上,那么他只能是不断地轻视自己、贬低自己。
天下之大,万物纷繁,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小草微尘,都有其存在的用处。于人而言,“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与别人对比,而是要发掘自身优势,找准属于自己的方向。
在人性深处,隐藏着一种参照的本能。从稚童时期的争宠、争玩具,到成长后的攀比成绩、财富、地位、外貌,似乎总在借助他人的标尺丈量自身价值。这种比较本无对错,恰似双刃剑,用得好,能激励人奋进;失控了,则沦为心灵枷锁,把人困在无尽的自我怀疑与嫉妒的泥沼里。
回望个人成长的轨迹,很多人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比较的洗礼。小时候,父母常拿自家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别人家的孩子” 如影随形,成了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为了赢回认可,孩子拼命追赶,可一旦落在参照物后头,自卑便如藤蔓般缠上心头。久而久之,这种被比较塑形的心理,会让个体不自觉地把他人当标杆,陷入自我价值的迷失。
卡耐基曾说过:“人生是公平的,每个人被分配的苹果都被咬过一口,只是被咬的位置不同罢了。”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缺憾,就像每个苹果都被咬过一口。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我们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不幸。例如,一位画家可能拥有出众的艺术才华,却因视力问题而难以尽情创作;一位音乐家或许能谱出优美的旋律,却可能在人际关系上屡屡碰壁。这些缺憾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
如果一个人总是因为在人情世故上情不自禁地跟别人对比,甚至眼红别人、嫉妒别人的时候,那么,他一定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更没有搞明白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比较下去,你就会谁都想学,却谁都学不到,最终迷失了自己。长此以往,就会越来越习惯,甚至越来越本能地跟身边人比较这个、嫉妒那个,不断折磨自己。
莫言说:“你不必非得长成玫瑰。你乐意的话,可以做茉莉,做淡菊,做无名小花,做千千万万。活得像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 的确,生活中,只有每个人都活成独特的自己,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比较是一面多棱镜,能照出不同的心理状态。适度且理性的比较,是自我提升的明灯。在马拉松赛场上,选手们你追我赶,他们在比较速度、耐力,但这种比较是为了突破极限,向着更高目标迈进。赛场之外,选手们互相学习、切磋,从对手身上汲取经验,实现共同成长。可在另一些场景里,比较却变了味儿。当某位熟人收获无数赞誉,那些深陷嫉妒的人,不自觉地放大自身劣势,满心怨怼,觉得上天不公,却忽略了自己同样有着独特的价值。这般无益的比较,只会消耗心力,磨灭斗志。
还有些人的比较心理是出于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然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不过是他人心中的投射,并不能定义真实的自我。东晋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不与世俗比较功名利禄,他在田园生活中寻得了内心的安宁。他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尽了自在人生的真谛。不被外界比较的喧嚣裹挟,专注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活出本真。
说到底,比较恰似一捧水,既能滋养心田,也能淹人心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将它化作成长的养料。若总是沉溺于无谓的比较,只会徒增烦恼,困于自我设限的囹圄。与其在他人生活的光环下黯然神伤,不如把目光收回自身,深耕内心的丰盈,向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进发。毕竟,人生这场旅行,各有各的风景,我们无需在比较的迷雾中迷失方向,唯有做自己,方能绽放人生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