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第一步:立志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爆红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纷繁复杂的“社会工作”都接踵而至。
在此种情形下,路遥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怕自己像很多其他作家一样,被光环腐蚀、击败,浑浑噩噩度过余生。
“决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经过反复的思索,路遥决定堵上名誉、青春甚至生命,一定要创作一部传世的伟大之作。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平凡的世界》
有的人讲说flag不能乱立,有公开必败的魔咒。
我并不认同,flag可以不公开,但坚韧永远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设定框架
三部,六卷,一百万字。
时间跨度从1975到1985。
全景反应中国近十年成像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人物近百人。
这就是路遥设定的框架。
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小说情节框架,路遥的框架更像是一面旗帜,里面充满了对自身的挑战,对伟大胜利的渴望。
创作准备
立好flag,设定好框架。
接下来就是扎实的准备工作。
《平凡的世界》创作时间大约6年,而准备工作占了三年多。
基础工作--读书
首先是尽量阅读、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路遥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度十之八九。同时也读其他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还有各种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等,还有各种知识性小册子,养鱼、民俗、UFO等等。
“侧身西望常咨嗟。”
不光读书,还要尝试将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从不同角度体察大师们的匠心独运。也要勇气十足的对某些著作吹毛求疵。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就决定放弃了。
不是放弃写小说,而是放弃相信写小说居然需要如此大费周章。
基础工作--准备背景资料
根据框架设计,这部书时间跨度为10年。
为了得到可靠的信息和背景,路遥查阅了这10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去查。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没日没夜,一页一页,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录认为有用的东西。这其中既有发生的大事,也有人们对这些事情的反应。
而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位作家做出对生活可靠的哲学判断,这正是伟大的小说意义价值所在。
这大约用了几个月时间。
小说的情节如何更好地引起共情。使用技巧就像是魔术,而来源于生活事例才是魔法。
基础工作--深入生活
在读了无数的书、翻阅了无数的报纸后,路遥踏上了“深入生活”之旅,他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领导,下至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极力去接触。
了解特定地域环境、农作物、动物、民俗等等。对于路遥来说,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会更大。
在没日没夜的奔波中,未来作品中的某些人物的轮廓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上。
仅凭想象或是来源于其他媒介而得来的生活体验,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下一节将具体作品的构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