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人身上的文学可能性
01
我写的每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有原型的,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尽管不算原型,也是由我听到的见到的故事中的某一个点延展开来的。
前几天把一篇新小说拿给朋友看时,她说,我喜欢看到现实人身上的文学可能性。
这话说得好,至少目前的我无法概括出这样一句哲理丰富的话来,而我的做法却与此不谋而合。语文课上所讲的“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概也是类似的观念,把现实中的人和人所创造的事放大,用文学的方式加以修饰表达,必将产生高于现实的效果,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02
很多时候我们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现实主义作品,往往给读者带来小说与现实的强烈乖离感。小说中的情节,小说人物的思维方式,以及小说构造的世界,让我们觉得离奇与不可思议。但后来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从前在小说中不可置信的一些情节根本上并不离奇,甚至相比于现实显得平淡无比。
余华的《第七天》是饱受争议与批评的一部作品。书中流水账一般将几年前社会上备受讽刺的事件一一罗列出来,有对官员腐败的讽刺,有对iPhone崇拜的讽刺,有对高价墓地的讽刺,有对弃婴、卖肾、拆迁的讽刺。荒诞的情节一个接一个上演,不得不说,这种看似持续性的情节爆点反而让读者感到疲乏。
而另一方面,读者对余华的讽刺感到牵强、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事件都已经在生活中真实发生过,新闻媒体曾一炒再炒,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认识甚至深于作者。所以造成的直观感受便是:这不是荒诞,这是现实。
借用一个网友的话:《第七天》是给五十年、一百年之后的读者看的,而不是当代的读者。那时的读者看《第七天》将等同于现在的我们看《活着》。我们认为《活着》的故事极为荒诞,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事实是怎样的,当一百年后的读者也不敢想象卖肾、腐败、弃婴的时候,《第七天》恐怕也会变成一部优秀的作品。
举例很长,我想说的,就是小说情节来源于生活,现实才是最荒诞的东西。
03
读小说时常常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对比小说人物就会感觉自己的经历和未来都不值一提,没有留下什么,没机会创造什么。
古有蒲松龄摆摊买故事,传说他摆摊熬绿豆汤,招呼着让人们来他的摊位坐一坐,不要钱,只要将自己离奇的故事讲一讲就可以。
稍借用经济学的原理说,人们对事物感到的满足或不满,都来源于与他人的对比,来源于分配的不公。
我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见识别人精彩生活的机会,相比之下,我们日复一日毫无波澜的平淡生活显得低等许多。但其实如果将每个人的生活拍成电影,高潮和爆点也会一个接一个到来,只是我们习惯了在波澜中自持,习惯了看高别人。
近一个月来没有写新的小说。放假后每天过着如湖面般平静的生活,没有机会去得到一些灵感,没有亲身去经历什么,自然也就写不出离奇的故事来。而单靠想象得来的有趣的事件,只是看起来有趣而已,经不起推敲,因为那不来源于现实。
现实人身上的文学可能性,也就是现实人生活中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我想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可思议的,只是我们不太善于发掘和记录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