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场常将“课程”与“课堂”混为一谈,仿佛二者乃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实则不然。课堂不过是课程长河中的一湾清浅可见的水域,而课程本身则是那更为浩瀚、潜流暗涌的整条江河——它发轫于课前预习的涓滴思索,奔涌于课堂交锋的短暂激荡,更绵延至课后复习与多元活动的广阔平原。真正的课程生命,恰在这种绵延不绝的时空拓展中获得其完整性与深度。
课程的本质在于其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历程。它绝非局限于四十五分钟的时空单元,而是学习者认知与情感持续生发、衍化的生命脉络。预习是知识的初次叩问,如同播种前的翻土,为思想的萌蘖预备温床;复习则是收获后的反刍与内化,使飘忽的印象沉淀为稳固的智能。课堂,无论是线下相聚还是线上相逢,仅仅是这一漫长历程中一个特意设置的“相遇时刻”,旨在点燃思辨、引导方向、促成交流。它的价值无可替代,但若视其为课程的全部,则无异于将一场宏大的交响乐简化为了其中一个响亮的小节。
课程的有机性,正体现在其对课堂的超越。一堂精心设计的课程,其影响力必然挣脱教室的物理或虚拟边界,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维习惯持续渗透。延伸的专题探究、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乃至自主安排的深度阅读,这些看似“课外”的环节,实则才是课程真正结出果实的沃土。它们将课堂上的知识星火,蔓延为解决问题的燎原之力,将被动接收的“授业”,升华为主动探索的“学问”。在此意义上,卓越的课程设计,必是一门“为离开课堂而做准备”的艺术。
故而,教育者应有“课程≠课堂”的清醒自觉。我们的关注点应从“如何上好一节课”的精雕细琢,部分地转向“如何构建一个完整学习历程”的宏观筹划。这意味着教学设计的前端需延伸至激发学生前置性思考的巧妙任务,后端则需着力于设计能引发持续探索与反思的延伸环节。教育的成效,最终不由课堂上的精彩纷呈单独决定,而由学习历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所铸就。
当我们跳出课堂的方寸之地,方能窥见课程那更为辽阔的生命景象。它是一条不息的思想之流,从课前宁静的源头出发,穿过课堂喧腾的峡谷,最终奔向课后那片名为“素养”的浩瀚海洋。于此之中,教育不再是时间的片段馈赠,而成为一段完整而丰盈的生命历程,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个走向未来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