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又隔音的技术和设计方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方案主要通过创新的窗户设计、材料使用以及结构优化来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的同时,有效隔绝外界噪声。
一种新型隔音通风装置被设计出来,通过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了其隔声效果和通风效果,证明了在保持良好通风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室内噪声水平[1]。另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透明双层微穿孔结构形成消声通风通道的自然通风隔声窗,这种窗户不仅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还能满足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2]。此外,还有研究通过简化窗流通道并应用流体力学原理,对自然通风隔声净化窗的阻力进行计算,从而分析了其通风、净化及隔声性能[3]。
在临街高层住宅中,通风隔声窗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这种新型建筑构造能够有效降低点声源噪声,对于解决临街高层住宅的降噪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4]。此外,一种基于双层窗隔声原理和单通道消声器原理的自然通风隔声窗构造设计,也显示出在满足通风需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5]。
针对临街高层住宅自然通风隔声窗的隔声机理及构造研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和试验室实验,证明了这种隔声原理能够完整实现传统隔声窗的隔声效果,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住宅各个居室进行自然通风的需要[6]。有源降噪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自然通风隔声窗的低频隔声性能,使得这种窗户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也能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7]。
声学超材料的应用展望表明,这种材料在绿色建筑通风隔声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能够实现对亚波长噪声的有效隔离,有利于实际应用[8]。此外,强制通风状态下消声室的设计研究也为通风隔声窗的设计提供了参考,通过扩大通风口截面积、设计通风地沟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气流噪声和风机噪声[9]。
通风又隔音的技术和设计方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采用新型材料、优化窗户结构和设计,以及应用先进的隔声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室内外空气流通与噪声控制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什么是Simulink仿真模型在隔声通风装置中的应用案例?
Simulink仿真模型在隔声通风装置中的应用案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Simulink作为一种强大的仿真工具,可以用于模拟和分析各种机械系统的动态行为,包括那些涉及到声音传播和控制的系统。在通风装置中,这种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有效的通风系统不仅需要确保空气流通,还需要减少噪音干扰。
我们可以看到Simulink已经被成功应用于类似的系统中。例如,在[34]中,Simulink模型被用来模拟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使用的机械通风器的两种典型模式。这一研究详细描述了这两种通风模式,并通过与实际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制造商和初创公司快速开发新型机械通风器,还可以帮助医生和实习生评估不同患者对机械通风器的反应。
此外,虽然[35]主要关注的是空调系统与房间热环境的模拟,但其中提到的Simulink/Fluent协同循环仿真方法也为通风系统的仿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技术路径。通过并行协同仿真,可以高效地耦合和协同模拟空调系统模型与房间热环境模型,这对于理解和优化通风系统中的声音传播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Simulink仿真模型在隔声通风装置中的应用案例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地模拟和分析通风系统中的声学性能,从而帮助设计更高效、更舒适且噪音更低的通风解决方案。
双层微穿孔结构消声通风通道的具体设计和效果评估是什么?
双层微穿孔结构消声通风通道的具体设计和效果评估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实验验证以及优化方法。
结构设计:
双层微穿孔板消声器通常由两层串联的微穿孔板组成,每层都具有微小孔洞,这些孔洞可以有效吸收通过它们的声波。这种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消声器在宽频范围内的吸声性能[36][37]。
理论与仿真分析:
传递矩阵法:用于计算双层微穿孔板的正反向吸声系数,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理论模型的可行性[38][42]。
遗传算法:应用于优化双层微穿孔结构的参数,如穿孔率、孔径及空腔深度,以达到最佳的吸声效果[39]。
简化仿真方法:为了解决微穿孔板消声结构声学仿真计算中的困难,采用了简化的仿真方法来预测其声学性能[40]。
实验验证:
实验结果显示,安装双层微穿孔板消声器后,最大噪声值可以从高于80dB降低到72dB以下,特别是在1000Hz~2500Hz频段,噪声下降明显,消声量达到了10dB至20dB[37]。此外,新型消声器的插入损失在设计频率下均达到25dB以上,压力损失也满足设计要求且低于传统阻性消声器[36]。
优化与改进:
膨胀腔厚度:增加内外层膨胀腔的厚度可以提高双层微穿孔管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尤其是在中低频范围[41]。
变腔深设计:通过调整双层微穿孔板消声器的腔深,可以拓宽消声器的消声频带宽度,从而改善消声性能[43]。
总结来说,双层微穿孔结构消声通风通道的设计和效果评估表明,这种结构不仅能有效降低噪声,还能在不同频率下提供良好的吸声效果。
基于双层窗隔声原理和单通道消声器原理的自然通风隔声窗构造设计有哪些特点?
基于双层窗隔声原理和单通道消声器原理的自然通风隔声窗构造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双层结构设计:采用双层或多层窗结构,通过增加玻璃间距来提高隔声效果。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阻挡声音传播,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反射和散射,从而减少穿透力[50]。
密封技术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隔声效果,需要对窗户的密封缝隙进行处理,减少窗缝的透声。这通常涉及使用高质量的密封条和密封胶,以确保窗户在关闭状态下能够有效隔绝声音[50]。
主被动控制技术:结合聚氨酯吸声棉和微穿孔板等材料,可以在100 Hz至400 Hz范围内有效降低噪声。此外,整体窗户的隔声性能可以达到与全关状态下的普通窗相同水平。在出风口处,降噪量可以达到32.6 dB(A)[47]。
微穿孔板的使用:在双层窗结构中加入内置透明微穿孔板,这种结构在垂直入射的声波下表现出较好的隔声性能。随着微穿孔板层数的增加,传递损失的峰值向低频移动,且背腔设计可以产生新的隔声峰值[48]。
顶部进气口和小型隔音障碍物的设置:在高层建筑的窗户结构中,通过安装顶部进气口和小型隔音障碍物,可以实现通风和隔声效果。这种设计为自然通风隔声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在实际建设案例中提供了解决方案,以改善高层建筑的声音环境[49]。
双层立面解决方案的流体动力学考量:在双层立面解决方案中,考虑开口的位置和大小、两层开口的相对位移以及两层之间的隔音吸声问题。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可以评估这些配置对试验空间内空气流动情况的影响,从而优化自然通风效率[51]。
有源降噪技术如何提高自然通风隔声窗的低频隔声性能?
有源降噪技术通过电子控制及信号处理的方式,有效提高自然通风隔声窗的低频隔声性能。这种技术主要依赖于自适应算法,如FXLMS算法,以及前馈式或全耦合式的控制系统来实现对噪声的动态调节和控制[57]。
有源降噪技术能够在不影响窗户自然通风功能的同时,显著提高窗户的低频隔声效果。这是因为有源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外部噪声的实时变化自动调整控制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抑制低频噪声的传播[54][58]。
具体到自然通风隔声窗的应用,有源降噪技术通过在窗户内部安装传感器和执行器,利用声学模型预测噪声传播路径,并通过控制系统实时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降噪效果。例如,通过内外交错开窗的构型,可以在保证室内自然通风的同时,利用有源控制系统在低频带带来10 dB以上的新增降噪量[53][54]。
此外,有源降噪技术还可以通过优化次级源与误差传声器的布置,以及使用特征值修正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收敛性和降噪效果。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单一的通道,还可以扩展到多通道系统,以应对更复杂的噪声环境[56][57]。
声学超材料在绿色建筑通风隔声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哪些进展?
声学超材料在绿色建筑通风隔声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学超材料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声学超材料通过人工设计的亚波长尺寸结构,实现对声波的自由调控,这种材料不仅能够吸收声能,还能有效隔离声波传播[62][63]。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几何参数,可以设计出具有宽带高效吸声效果的结构[62]。此外,基于Fano共振机理的通风隔声屏障设计,能够实现超薄宽频宽角度的通风隔声效果,同时允许背景流体自由通过,满足通风透光等功能需求[62]。
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随着环境质量概念的演变,声学作为影响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64]。声学超材料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内部的声学性能,还有助于提升居住者的健康和生产力[66]。
环保材料的开发:研究表明,使用来自可再生资源或回收纺织废料的生物降解纤维制成的环保材料,在声学性能上可以与传统材料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佳[65]。这些材料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8][69]。
结构型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及应用:随着3D打印和各种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型声学超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材料能够根据几何特性调整物理行为,从而实现声波的精确调控[71]。尽管低频宽带消声仍然是一个挑战,但结构型声学超材料在吸声、隔声、通风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71]。
综合考虑声学性能与环境影响:在设计声学超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其声学性能,还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这包括选择可持续的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确保材料在使用寿命结束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66][68][69]。
声学超材料在绿色建筑通风隔声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