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圈里的九五后女老师发了一条朋友圈。
其实我觉得她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此条朋友圈看完也让我陈思了很久。
我想起村里的那些四十岁出头就呆在家里带孙子孙女等着养老的正值壮年的中年人,也想起了那个没到五十岁就说自己身体不行不出去干活最终让正在上大学的小叔叔没有生活费而辍学的五爷爷。
我还想起了村里那个满心欢喜盼望着十六岁的女儿快点出嫁,换回的彩礼钱好贴补着给自己二十岁的儿子娶媳妇的二婶。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父母的无私。
可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在他们成为父母之前其实就已经确定了。
兢兢业业的人会成为兢兢业业的父母,懒惰散漫的人成为父母之后依旧散漫懒惰。
我们的社会用一个统一的、整齐划分的负责、无私、慈爱、有担当的标准来评价这些从未经过任何培训和学习的父母,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
说到底,是社会用虚拟的高标准高要求给了我们一个幻想中的父母。既然有标准定在那里,那么,相信权威的年少无知的我们自然也就会相信世界上有这类完美父母的存在。
有对比才会有差距,有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自然也就会有孩子心里别人家的父母。
互相的不认可和相互的看不惯,孩子和父母共同打造了孩子的叛逆。
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距离,比现实到梦想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
-2-
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会慢慢的认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所以理想的生活终究只能是一种理想。
包容,似乎是每一个成熟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包容生活的满目疮痍,包容人生的缺憾无奈,包容人性的自私阴暗。
接受一切且不再苛求,自然能做到心境平和。
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做不到所谓感同身受的。没有真正身临其境,所有的东西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感情也一样。
我认为“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表达的远不仅仅是自己身为父母之后才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这句话更多的应该是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之后对父母的包容和理解。
曾经自己对于父母尽善尽美的苛责在自己成为不完美的父母时消失殆尽。
因为原谅了自己,也就宽恕了父母。
-3-
其实,大多数的父母最大的自私在于为人父母之后依旧自以为是随心所欲。
喜欢在挣钱中找到成就感的父母依旧会是半月不着家的工作狂,喜欢享乐的父母仍旧会今朝有酒今朝醉。
很多人都会感叹为人父母的不易,但是,他们是否也曾想过身为他们的孩子的艰辛。
孩子也一样,一边接受着父母的那些令自己难受和想逃离的关爱,一边被社会教育着要无条件的对父母心存无上感激。
很多东西和道理看似不对劲儿,但仔细想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是不是越长大越成熟的我们在善待自己和周围人的同时也就顺便包容了这一切想不出所以然的东西呢?
如果深究没用,那这一切还值得去深究吗?
或者,深究下去真的会没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