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哲学之旅路标

《苏菲的世界》——哲学之旅路标

作者: 壹周Aska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22:19 被阅读0次

自然派哲学家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他们认定有“一种东西”是一直都存在的。​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某种基本物质造成的。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泰利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万物之中皆有神在。

安纳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6)

        我们的世界只是“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

安那西梅尼斯(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26年)

        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种基本物质造成的。

帕梅尼德斯(约公元前515年-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

        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

        理性主义者: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被称为理性主义。所谓理性主义者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泉源的人。

赫拉克里特斯(约公元前544~公元前480年)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则”是所有人都具备,而且以之作为行事准则的。

安纳萨哥拉斯(公元前500~公元前428年)

        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

        心灵创造万物。

恩培窦可里斯(前493-公元前432)

        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

        “爱”使事物相聚,“恨”令其分离。

德谟克里特斯(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自然派最后一个哲学家)

        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因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

        相信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组成,原子都是永恒不变的。

        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

        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

        唯物论者:只相信物质的东西。


诡辩学派(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主流学派。

        与自然派哲学家共同点:都批评传统的神话。

        不屑于从事哲学性思考——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怀疑论)。

普罗塔哥拉斯(约公元前485~公元前410年)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古典哲学(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理性主义者)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他相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

        遵照自己理性行事的人会获得快乐。

        知善者必能行善——人只要有正确的见解,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创立哲学学校(从此以后全世界各地成立了成千上万所学院)。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为何全天下的马儿都一样?你也许不认为它们是一样的,但有些特质是所有的马儿都具备的,这些特质使得我们可以认出它们是马。当然个别的马是“流动”的,因为它会老、会瘸,时间到了甚至会死。但马的“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的理型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相信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样有效治理国家(对女性看法相当肯定)。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伟大的组织家,发明了各种科学并且加以分类,创建理则学(逻辑学)。

        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具有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征。在我们的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感官世界先于理念世界。.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意识源于体验。(经验主义)


四大学派

犬儒学派

        公元前四百年由雅典的安提塞尼斯所创,其弟子戴奥基尼斯为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犬儒学派相信,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

斯多葛学派

        公园三百年左右兴起于雅典,由季诺所创。

        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

        全体人类(包括奴隶在内)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辖。

        一元论: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

        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

        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年):创立了“人本主义”(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

        塞尼卡(公元前4~公元65年):“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

伊比鸠鲁学派

        公元前300年左右,伊比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创办了“伊比鸠鲁学派”。

        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

        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并且相信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新柏拉图派哲学

        普罗汀(约公元205~270年)

        新柏拉图派哲学对基督教神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接受不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亮光。这个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世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终至于熄灭一样,世间也有一个角落是神圣之光无法普照的。

        灵魂受到此一神圣之光的照耀,而物质则位于并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于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


两大文化

印欧文化

        希腊人罗马人则属于印欧文化。

        印欧民族指的是所有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与文化,基本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

        相信宇宙间有许多天神(此即所谓的“多神论”)。

        视觉乃是最重要的感官。

         印欧民族认为历史是循环的。

        印度教佛教这两大东方宗教都源自印欧文化。

闪族文化

        犹太人属于闪族文化。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

        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一神论)。

        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

        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


中世纪

        界于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时期,这个名词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又被成为“黑暗时代

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公元430年)

        将柏拉图加以“基督教化”,将新柏拉图派与基督教义相结合。

        脱离了雅典的人本主义。

        没有人值得上帝的救赎。然而上帝到底还是决定拯救某些人,使他们免下地狱。因此,对他而言,谁会获救,谁会受罚,并不是秘密。这都是事先注定的。我们完全任凭他处置。

圣多玛斯(公元1225~1274年)

        将亚里士多德加以“基督教化”。

        认为人可以同时运用理性与信仰认识上帝(世界)。

三条支流

        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传承了新柏拉图派哲学;

        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传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南边的阿拉伯文化:传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文艺复兴

        指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十四世纪末期起文化蓬勃发展的现象,最先开始于意大利北部,并在十五与十六世纪期间迅速向北蔓延。

文艺复兴运动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改变了大家对人类的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和中世纪时强调人性本恶的观点截然不同。

        费奇诺:人是极其崇高可贵的,“认识自己,呵,你这藏在凡俗身躯内的神明子孙啊!”

        米兰多拉:《颂扬人的尊贵》

        文艺复兴时期,各个领域都有无可比拟的进展。无论艺术、建筑、文学、音乐、哲学与科学都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

宗教改革

        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是导致所谓“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马丁路德:人们并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摒斥了教会中许多从中世纪起就形成的宗教习惯与教条。他希望回到新约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


巴洛克时期(十七世纪)

        巴洛克: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

        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巴洛克时期的戏剧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已,也是当时最常使用的象征——生活的象征。

霍布士

        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包括人与动物——都完全是由物质的分子所组成的。就连人类的意识(也就是灵魂)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而产生的。

机械论世界观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机械过程的产物,包括我们的思想与梦境在内。


理性主义哲学家

欧陆的理性主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

笛卡尔(公元1596年~3650年)

        现代哲学之父

        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与笛卡尔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唯有理性才能使我们得到确实的知识,而感官则并非如此确实可靠。

        我思故我在: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

        将思想的真实世界与扩延的真实世界区分得一清二楚(二元论)。

        世间存在完美实体,即上帝。

斯宾诺莎(公元1632~1677年)

        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主张宗教宽容。

        上帝透过自然法则主宰世界,所有的物质和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事物都是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从永恒的观点来看每一件事情。


经验主义哲学家

英国的经验主义:洛克、柏克莱、休谟

洛克(公元1632~1704年)

        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空白的板子。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

        洛克是近代哲学家中最先关心性别角色的人之一。也是首先倡导‘政权分立’原则的人。

        政权分立的观念最初是由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但洛克最早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以防止专制政治。

休谟(公元1711~1776年)

        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也是启发大哲学家康德,使他开始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人。

        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

        心灵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

        不可知论者: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对自己无法确定的事情持怀疑态度)。

        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譬如说,当你决定要帮助某个需要帮助的人时,那是出自你的感情,而不是出自你的理智。

柏克莱(公元1685~1753年)

        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启蒙时期(哲学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反抗权威

        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

理性主义

        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时常被称为“理性时代”。

启蒙运动

         “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

        教育学门学科创立于启蒙时代。

        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而教育学则开始于启蒙时代。

回归自然

        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

        体认童年的价值的观念从启蒙时代开始。

自然宗教

        自然神论——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透过任何‘超自然’的方式现身。

人权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与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

        女权运动在法国革命中萌芽。

康德(公元1724~1804年)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

        “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不一样的。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认识受外在限制与内在限制影响。

        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浪漫主义(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期)

        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

         拜伦式的英雄:指那些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

        普适性的浪漫主义:指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与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

        名族浪漫主义:关切的重点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

谢林(公元1775~1854年)

        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

        大自然的全部都是一个“绝对存在”。

黑格尔(公元1770~1831年)

        “世界精神”是文化的集合,它受时代局限,但朝"更了解自身价值"的方向演进。没有“永恒的真理”和“永久的理性”。

        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

        “正,反,合”的辨证法:存则必有反,反则必趋和。从纯粹逻辑或哲学的观点来看,两个观念之间总是存在有一种辩证式的紧张关系。

世界精神经历三个阶段才意识到自我:

        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

        它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

        它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

祁克果(公元1813~1855年)

        与其找寻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

        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生命三段论,人可分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


自然主义(无神论)

马克思(公元1818~1883年)

        历史唯物主义者

        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一大部分受到社会中的物质因素的影响。此外,这类物质因素无疑也左右了历史的发展。

        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使我们的历史能够从古代的奴隶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基础的改变。

        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达尔文(公元1809年~1882年)

        达尔文是一个生物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是近代唯一一个公开质疑圣经中对人在万物中的地位的说法的科学家。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物种起源论》

弗洛伊德(公元1856~1939年)

        人类的意识只是他的心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意识就像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顶端,在海面下,也就是在人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的存在。

        我们做的梦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潜意识试图透过梦和我们的意识沟通。

        《梦的解析》


存在主义

尼采(公元1844~1900年)

        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

        要忠于这个世界。不要听信那些让你有超自然期望的人。

萨特(公元1905~1980年)

        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

        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他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或本质,因为他的本性并非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

        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

        荒谬主义:专门指荒谬剧场。“荒谬剧场”是“写实剧场”的相反。它的目的在显示生命的没有意义,以使观众起而反对。它的用意并不是鼓吹人生没有意义,其实正好相反。他们借着显示、揭发日常生活情境的荒谬,进而迫使旁观者追求较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命。

相关文章

  • 《苏菲的世界》——哲学之旅路标

    自然派哲学家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他们认定有...

  •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今天开始阅读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作者从送给小女孩苏菲两封信,开始了苏菲神秘的哲学探索之旅。 ...

  • 乔斯坦·贾德著《苏菲的世界》附pdf电子书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豆瓣评分 9.0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 14岁的少女苏菲...

  • 17-9月书单:苏菲的世界

    55、《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被誉为“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看起来有点费劲,整本书,哲学加侦探,加幻...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苏菲的世界第四章,他讲的主要是自然派哲学家,那什么是自然派的哲学家呢? 在你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苏菲...

  • 读书打卡第170天之《苏菲的世界》(3)

    今天继续阅读《苏菲的世界》,走进作家讲述的哲学世界。 正是因为以少女苏菲的奇特经历为故事背景,使得不好懂的哲学有了...

  • 2018-02-13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

  • 哲学就是鸡汤的源头——《苏菲的世界》书评

    哲学就是鸡汤的源头——《苏菲的世界》书评 01 《苏菲的世界》一直被视为哲学启蒙书,三十而立的我,用了三周时间才看...

  • 苏菲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你是不是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你是不是时常在想: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你有没有疑问过:世界从何而来?如果你...

  • 《苏菲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看完之后,你能够很清楚明白的知道作者的用意,他就是讲了一个很让人感兴趣的故事,故事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菲的世界》——哲学之旅路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vb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