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就怎样。
作为家长,我们更多的时候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孩子,我觉得你要怎样你就应该怎样,你就必须按我说的做,孩子一旦超出了这个框框就是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似乎家长的标准就是真理,却很少去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觉得孩子小能懂什么,一副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模样。
记得孩子上小学时,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的话我印象特别深,她说:“今天我和大家第一次见面,但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每当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常常会想这些孩子背后的家长是什么样的。今天见到大家,我从你们身上看到孩子们的影子。有的随意坐着,有的要求了手机静音但手机铃声依然会想起,有的我在上面说他在下面和同桌小声交谈等等。所以,当我们老师向大家反馈孩子的情况时,特别是表现不尽人意的孩子,大家不要一听就火冒三丈,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也要反思一下自身,这短短的家长会时间如果自身都不能遵守规则,你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
当时我特别的感触,用孩子的话说我们家长对孩子往往用的是双标,成绩和最好的比,考不好就埋怨:你看你们班那谁谁谁,每次都考那么好;生活和最差的比,每当孩子说我们班谁又买了个什么什么,家长就会说不要想那些,想想山区有的孩子还吃不上饭穿不暖;看手机就伤眼睛,看书就不会……。
当家长看到孩子成绩,或孩子正在表达的时候,家长首先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甚至都来不及等孩子表述完,就武断地下了结论,打断了孩子的话。
一个初一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为什么父母对我们就可以随意打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孩子辩解就是顶嘴,就是不乖,乖的标准又是什么?
是啊,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听听孩子的心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也不要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使命等待他们去完成。
作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是全然占有;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看清人生的目标,因材施教,从而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别做让孩子内心抵触的父母,用心倾听,耐心陪孩子成长,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