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一点点沉下来,校园安静得只能听见风轻轻掠过走廊的声音。教学楼的一层,却有一盏灯还亮着,那光温柔而坚定,透过窗子,落在被夜色包裹的操场上。
时间已近晚上七点。孩子们早已回家,教室里却依旧热闹。我班几位家委和我围一起围在教室中央,开始为全校一年一度的“最美教室”评比做最后的准备。
桌椅挪动的声响、剪刀咔嚓的节奏、胶带被拉开的“嗞嗞”声,在这空旷的夜晚校园里显得格外清晰。有人在擦窗,有人在中队角和心理角,有人弯着腰在黑板报上细细描线。邹涛鸿爸爸忍着坐骨神经疼和腰疼的折磨,趔趄着身子,拿起锤子,把奖牌意义一一挂好。为了美观性,在没有卷尺的简陋条件下,顺手拿起数学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三角板教具测量、定位,直到把奖牌稳稳地挂在墙上。那一刻,我们谁也没有说话,只听得见彼此的呼吸与笑声。
“老师,我们这算加班吗?”有位家长擦着汗,半开玩笑地问。
我笑着回答:“算啊,不过是为了孩子们的家。”
是啊,教室就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他们在这里学习、玩耍、哭泣、成长。这里有他们的第一幅画、第一篇作文、第一次被表扬的笑脸,也有他们小心翼翼珍藏的心事与悄悄的梦想。
我希望,这间教室能有温度,有光亮。让每个孩子进门时,都能被温柔的色彩迎接;让角落的绿植和书架,成为他们小小的心灵栖息地;让那面心愿墙,承载他们写下的稚嫩愿望,悄悄发芽。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九点多的时候,教室终于初具模样——窗明几净,书香盈盈,黑板报上跳跃着孩子们用心完成的手抄报……几位家委看着自己的“作品”,忍不住相视一笑。
小杜妈妈感叹:“酒老师,我们班的教室真漂亮。”我轻声说:“漂亮的不只是教室,还有大家共同的这份心意。”
十点整,我们收起工具,关掉灯。走出校门前,我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那间教室——灯刚熄灭,却似乎仍有一束光在里面闪着,柔和又明亮。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教育的美,不在于仪式,而在于这些默默的时刻——一群大人俯身整理的姿态,一盏灯下流动的温情。
当灯亮在夜晚的教室里,我看到的不只是几位大人忙碌的背影,更看到教育最真实的样子:它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扎根在生活里,一点一滴,用爱去照亮。
这三个小时,我们没有谈教育理论,也没有高谈阔论“育人使命”,我们只是在做一件平凡的小事:让孩子们第二天推开门时,能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教室;让他们相信,世界是温柔的,努力的人总会被爱包围。
教育,就是这样。它不喧哗,不张扬,却在一盏灯、一方桌、一面墙之间,闪烁出最动人的光。
最美的教室,不在评比的结果里,而在孩子走进来时那一瞬间的笑容。那笑容,是对我们最深的褒奖。
教室有光,教育有爱。昨夜,我们为孩子点亮教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