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极简》这本书,已经放在书架上很久了,已经没有了太多印象。以为是和“断舍离”一样的,偶尔刷到新闻,又听说起“断舍离”,引起了好奇心要再去了解一下。原来离是一种境界。
日本女作家的原话,“断舍离”要求人在面对事物时,自主思考,进而判断“要、适、快”。所谓“要、适、快”,具体指事物对于自己而言,是“必要、合适、舒适”,还是相反的——“不必要、不合适、不舒适”。参与实践者必须做到不依附他人,自主思考,自行决定取舍。
“断”,是舍弃不必要的事物;“舍”,是限定喜爱的事物;而经过“断”和“舍”到达的境界,便称之为“离”。
还没有理解到离为什么是一种境界。原以为断舍离就是三种并行的应对方法,通过断舍离达到极简生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受外物的干扰,和佛家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个意思,最后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大境界,或者是金刚能断的超越境界。
还有个疑问,“要、适、快”是否过于实用化,过于享乐主义了。没有核心原则,过于实用化就好似浮萍无根,遇到新问题就无法断舍,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
“断”,是舍弃不必要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有钱人就扔东西,没钱的不买就行了。“舍”,是限定喜爱的事物,需要审视是否有爱收藏东西的“松鼠症”,如果确认是,则控制住欲望就行,以更强烈的欲望和喜爱代替浅显无深度的喜爱,自然就能舍了。不一定能舍,因为没钱买精品。能否舍得,需要看个人的实际能力。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小众的选择,是一种生活的反思实验,应该也能推广,但只能局限应用于极少数人。没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样震撼人心,以终为始,以一生的声誉作为赌债,这才是最大的人性,最大的欲望,所以人人可行。
还是先回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先把“断舍离”断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