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是许多大人们常常应对不同孩子的办法之一,也是孩子们从一次一次屡试不爽的实验验证中得出的实用经验。
那些老实听话的孩子,原以为他们做得好,做得对,应该得到大人的奖励,不料结果是大人们却吧糖果给了那些会哭闹的孩子。他们因而迟疑,困惑,继而观察,总结,久而久之,他们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也学会了哭闹,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糖果。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光是孩子们这样做,大人也是如此。其中既有踏踏实实的老实人,也有水过石头在的老滑头,他们也在用同样的办法,应对他们的领导,领导也会把他们手里的“糖果”,毫不犹豫地给了那些会“哭闹”的部下。
当然,这种所谓的“哭闹”,不一定是真哭,也不是真闹,而是不断地找领导反映自己面对的各种困难,不厌其烦地叙说自己工作是多么的用功和辛劳,反复强调自己的工作量是多么巨大,工作难度是多么非比寻常,目的无非是让领导给他提高待遇,给他倾斜资源,给他想要的地位和荣誉。
在我们的办公室里,“会哭”的年轻人和“不会哭”的年轻人都存在着,就在眼前,我都亲眼看见过,感受过。会哭的人,演技高超,台词烂熟于心,动作细腻逼真,他说的话,领导不信都难,他确确实实也能从中得到他想要的各种好处,有时还会得到他没有想到的额外回报。
两个年轻人,他们各自干一个重点项目,开始的时候,难度也差不多,任务的紧急程度也差不多,人力资源配备也差不多,可以说起点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待遇也应该差不多相同。
不过,干着干着,虽然他们俩的工作难度没变,紧急程度没变,但项目进展出现了差异,人力配备和待遇明显有了不同,优势明显倾向了那个“会哭”的人,尽管他的工作推进非常缓慢,效率极其低下。
那个“会哭”的人,一天两头主动到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是主任沙发上的常客。他的频繁到访,无形中让领导觉得他的工作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倾斜。有荣誉出现的时候,领导会首先想到他。
但是,你发现,他说的工作那么忙,那么急,人家依然该吃吃,该喝喝,既不加班,也不影响正常休假,啥也没耽误过。
反观那个不会哭的年轻人,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找领导,而是自己绞尽脑汁,想着法子自己去解决。任务紧急的时候,他几乎天天加班,写文件,调设备,都是自己一个人亲力亲为,眼睛经常熬得通红,面容总是疲惫不堪,但他从来不叫苦叫累。
可是我知道,他家里有两个年幼孩子需要照顾,年事已高的老父亲需要照顾,他工作进展顺滑,不是因为难度低,问题简单,而是因为他平常考虑工作很仔细,计划做得很周密,他是一个能力很强,技术过硬的年轻人。
但在领导的眼里,似乎觉得这个不会哭的年轻人,工作任务没那么复杂,既然什么事他都可以自己搞定,那就不需要考虑配备更多的人力和资源,评优评先评职称,更不会把他排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其心目中存在感远不及那个“会哭会闹”的年轻人。
社会上,那些有能力又特别能干的领导,一定会喜欢这些“不会哭”的能干活的人,但勿容讳言,遗憾的是,很多在位的庸庸碌碌的领导,大有人在。他们既谈不上有能力,也谈不上说特能干,他们本身就是“会哭”的人,也是“会哭”地受益者,他们把会哭当本事,在这样的人手下干活,“不会哭”的人,一定过得很憋屈,那倒是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