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成为一个室友的身份的时候,不管对方是谁,坏脾气的人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脾气,但好脾气的人也偶尔会发泄出自己的坏脾气。
所以关于“室友”、“合租”真的是个让人谈起来就唏嘘不已又会滔滔不绝的话题。
凡经历过的大多是消极的、抗拒的、遗憾的,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只会摆手说“No”。
都说好朋友间不能合租,因为可能住着住着,就会少了这个朋友。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来自闺蜜的感叹,“我后悔的不是如今和她形同陌路,而是一开始我们就不该合租。”
两个人本是高中同学,亲密无间,却因为一年的合租,仿佛让两个人的友谊终止在那张租房合同上。
是啊,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参加工作,其实最敏感的部分也是害怕和另一个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
和室友的关系简直是最难处理好的社会关系。
对于我们之间的关系足够亲密,我们对彼此的了解足够深,所以暂时分摊房租又可以照顾对方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成为了一种假象。

很久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其实学校里最高尚的职业是那个分配宿舍的人,因为这决定了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是谁。
我认为自己还算幸运,相比于那些寝室的孤立、争霸乃至恶战,我所处的宿舍显得过于“风平浪静”。
良好的宿舍氛围是需要我们对彼此包容且懂得互相体谅。
有时候,觉得“寝室”是个具有魔力的东西。它让那些原本陌生的来自天南地北又性格迥异的姑娘们聚在一间屋子里,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把对方都融进在一段故事里,有的用来吐槽,有的用来供给未来回忆。
可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不会因为宿舍关系而产生矛盾的。有的可能是压抑在心底,而有的可能爆发于表面。
再和谐的群体都会因为一些小事,甚至一句话就可以崩盘的时候。
也许是因为这份小心,让我们对群居产生怀疑和抗拒。对独居产生期待和向往。

成为室友必然会让彼此之间的隐私有些重合,总是会比其他人了解得更多些。
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真正地让一个人卸下防备的心理。
不管是我之前住过的五人寝,还是现在的两人寝。室友们的性格都太千差万别了,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室友,因为我发现日久的相处有一天必须经过彼此间的忍耐、体谅,甚至是道歉才能让和谐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让我们对彼此的包容性变得无限大。即使是会说出与你相悖的话,做出让你烦闷的事。我们也会发挥出自己尚未开发出的潜力,与自己和解。
我想大概有时候的我们是在以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另一个人的生活,才会导致出室友间的摩擦。没必要要求另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必须让自己舒服,更没必要纠正另一个人的想法必须与自己相同。
做室友这个过程,充满酸甜苦辣的生活气息,也包含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价值。

我有两个朋友曾在深圳一起租房,虽然会被昂贵的房租吓到,但是两个人开诚布公,只是希望住得近,并不希望能成为室友。因为一定会闹翻,会吵架。
我很欣赏她们的坦诚,哪怕预知的后果是让两个人都变得难堪。
而为了让以后两个人还能如往常一样结伴又无话不谈,最好的方法是找两个人都满意的价格和适宜的地理位置。成为邻居,但不同房。
既给了对方独有的个人空间,又能避开因住在一起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
独处本是给忙碌一天的自己最好的奖赏。可将音乐声调至最大,可将新买的玩具放置任何自己喜欢的地方,可和任何人肆无忌惮地讲出小秘密,甚至可以裸奔。
而成为了一个人的室友,我要对关于另一个人的话题思考再三,要对自己想要讲出的秘密小心翼翼。本属于自己,却又将另一半的自己保留了下来。
我们可以成为懂事的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成为贴心的伴侣。但唯独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室友,因为我们总是不能避免地要去在意另一个人的存在。
但是,如果能把这种有限的群居生活过成自己的加分项,把这种最难处理的社会关系变得能应付自如。
那么,虽然我不优秀但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室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