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第10节。非常简洁易懂,却有非常精彩的一节。
我们先回顾一下宪问第1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里的不行是没有吗?应该是不盛行。纵使天下归仁,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克伐怨欲。除非佛教的极乐净土。
克伐怨欲不盛行,虽然说要完全消除克伐怨欲不可能,但在期望中,克伐怨总是越少越好,唯独欲不是。孔老夫子从来不反对欲的存在: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等等。
人有七情六欲,是多么正常不过的事,追求欲望的满足本身就不是错,但"不以其道得之",就不对了。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社会不是平均的,是分上下的,必定会有人有钱有权,能满足更多的欲望;有人贫困,连温饱安全都成问题。
于是有钱人骄横,贫困者生怨也是人之常情。但最佳的状态是什么?自然是富不骄、贫无怨。但是很难做到。两相比较,孔老夫子认为贫无怨更难一点。
是孔老夫子看不起贫民的品质吗?这个社会不都应该是为富者不仁吗?怎么就"富而无骄易"了?好象就富人品质好,穷人就品性差似的。
完全没有,因为贫而无怨是真难。温饱安全都没着落的,你跟他讲品德、讲礼乐、讲安心、讲无怨,更甚者还要感恩,还要脸吗?作为普通民众,温饱不得,还不能有点儿怨气。
正因贫而无怨之不易,所以我以为在贫和怨之间,孔老夫子选择了消除贫,而不是怨。
孔老夫子要消除的怨,是那个不符礼乐、不公平引发的怨,在礼制之下社会有贫富差距是正常的,但对于贫者亦不能苛求其无怨,上位者要着力解决的是贫而非怨。
对于富者,要求就要更严一点,富而无骄。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而无骄易,容易之事就应该做到。
我们天下归仁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人人可以更多的得到欲望的满足?一种在礼乐节制下的,克伐怨不再盛行的前提下的欲望的满足。
欲望盛行而无节制,富而骄,贫更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