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培养出不断成长的孩子,自己首先要成为不断成长的父母。
1.你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母亲了吗?
快要是了。
在孩子出生前的那些年,我过的简单幼稚且轻松;
在孩子出生后到她三岁,我学会了怎么样照顾一个小宝宝的衣食住行,并且兼顾责任更多的工作,忙碌中两方面做的还都不错,我以为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母亲了;
孩子三岁到现在,"养"起来越来越容易,"教"起来却越来越困难,我的理性在很多时候都会突然崩塌,我发现原来我离成熟的母亲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我有时还会任性,还会不能自控,我还需要不断学习。
生儿容易养儿难,养儿容易育儿难。对于父母而言,每个新的一天,我的孩子都不再是昨天的那个孩子,带着这种面临新课题的心态,不固化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和孩子长期和谐相处。
2.你觉得你女儿是否越来越叛逆?
不是。但我们俩的想法和观点确实不一致的时候越来越多。
我觉得这是她的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发展,她正在学着对自我和周边的世界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这是好事。虽然有时面对这种有冲突的情况,她看起来确实更不"听话"了,我应对得也并不十分恰当,但我认为是我做母亲的成长速度,在这个时期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她不再是一个需要很多"养育"的小宝宝了,而已经成长为一个需要更多"教育"的小女童了。
说实话,我并不赞同"叛逆 "这个词,孩子并没有背叛我,她仍然会在他能够跟我保持一致的范围内,尽量努力跟我保持一致,只是由于我们两个的成长速度存在差异,这种在一致范围内的事情越来越少而已。她的自主意识成长是必然的事情,关键我要学会怎么跟上她的步伐。
3.你觉得你不能自控、任性说话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有用吗?
最开始看起来有点用,但后来看起来也没用了。所以从根本上讲,我对她任性说话的时候,是完全没用的,如果说有用的话,也是副作用。
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真险!继续这样下去,孩子对我的任何话都会自动免疫。
4.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最近的压力和焦虑从何而来?
我意识到了。这种压力和焦虑是因为我的担心和恐惧,还有我们产生小冲突时我的挫折感和无力感。
我担心她离开我无法好好生存,我害怕她不能独自面对她需要应对的生活。但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觉得我冷静下来,看得更清楚了——我们最近的小冲突,就代表她正在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这种自主思考能力的成长才是帮助他应对未来一切未知局面的关键。太好了!她这种关键能力正在快速发展,我差点把这种表现归结为"不听话"呢!
5.刚才听你提到多次,你和孩子之间最近发生的小冲突。你有意识到,它来自于哪些具体的行为吗?有什么具体原因吗?
我意识到了。
这些小冲突来自于我辅导她学习的时候。她就要上小学了,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班,于是自己在家利用一些零散时间教她。到现在我仍然认为,教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我教着教着就对她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满也就越来越多。这种不满主要来源于我认为她不能保持专注。
但实际上她真的不能保持专注吗?我观察过也不是的,她只是在学习任务太难时,不能做到专注。而当她自己在书架前翻书时,他可以坐一个小时都不挪地方,看一个叫《动物兄弟》的动画片,她看完每一集都能清晰描述这种动物拥有的特殊能力,并能就相关的内容向我提问。
所以问题不是她的专注力,而是我的培养方法出了问题。太感谢了,通过这种问答,我了解了我下一个作为母亲要学习的内容——那就是如何在家庭当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虽然我知道作为一个老师要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捂脸有点苦笑的表情)。
6.面对很多其他孩子去各种培训机构学习,你是更多的动摇想去参加,还是越来越坚定不参加?
这个问题本身就问得不对。因为不是我想去参加还是不想去参加,而是孩子想不想去?
在这个问题上,我需要和孩子交流讨论。比如我家附近有一个击剑培训班,如果她愿意去的话,我衡量了一下,我有时间去送她。因此我跟她介绍了击剑这项运动,并且在她的主动要求下,带她去试了那个击剑班的训练课程。之后我们俩回到家里,经过商量和询问,她仍然对那个击剑课的兴趣很大,我就帮她报名了(因为之前她参加过一个4个月的声乐培训班,当时试听后在宿舍听现场,我询问她是否同意上那个课,她当时欣然同意,我也帮她报名了。但事后她提起说,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热情的老师,才报的名)。
所以我以后坚定如果再报培训班,一定要让她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在没有第三方的放松场合下,由她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参加了,在老师帮助下接触一些新东西也很好;不参加,学着如何支配更多的自由时间也不错;参加了一半不想参加了,可以跟孩子讲,"这个兴趣班的时间,只有半年或者是一年,并且一周只有一次,影响时间并不太长。所有人做决定都是这样的,结果有好有坏。好的时候人人都高兴,不好的时候也不用太在意,下次多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选择的时候更加谨慎点就好"。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明白什么是选择,什么是选择结果,以及结果不理想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并调整。
培训机构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作为家长,我需要对培训机构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我才是教育孩子的主力。因此需要迫切学习培训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
试想:家长没有一颗坚定的心,没有用信念努力克服困难的经验,没有工作和生活的责任感,没有个人健康和行为的自律意识,没有超越自我不断学习的需求,没有自我反思和审视的体会,又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做这些事呢?所以现在我清楚了需要学习的是谁,以及需要学习什么内容。
7.你觉得孩子有必要参与做家务吗?
有必要,但我认为孩子主要应该参与的事和他自己相关的那部分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书架,整理自己的被子,叠自己的衣服,学习洗自己的小毛巾和小袜子等等,其实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还有一些家务,是应该由父母来做的,比如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整理衣橱、做饭等。因为父母有责任做这些事情,以保证家庭的正常运转,并以此向孩子传递爱和责任感,也就是说父母的事情应该父母做。
当然如果你忙不过来,也可以请孩子在她有空闲的时候过来帮忙,还有一些类似打鸡蛋、和面掺水的简单工作我会故意邀请她来做,让她体会一下厨房的快乐。事后我会跟她说,"谢谢,因为有你妈妈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了,谢谢有你帮助支持我"。我认为这些话帮她提升了自我价值感,以及那种亲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幸福感。
8.你觉得父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吗?
不能。但我认为父母可以在孩子在家的时候争论,且争论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孩子在现场,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坐下来理性讨论更好。
所以我认为吵架和争论是有差别的。吵架是一种个人不满情绪的任性释放,是一种不太可能考虑他人意见、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作出本能对抗的状态;而争论是双方摆出各自的论点论据,就相关问题强烈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可能会情绪激动,但是考虑他人意见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的。
所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实在需要争论的时候,在争论开始前要和孩子温和的讲清楚,"爸爸妈妈现在有一些问题需要争论,这个问题跟你没有关系,我们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和对方讲清楚";在争论结束之后,也要记得告诉孩子,"我们争论完了,没事儿了",告诉她你已经翻过了这一页,这种状态不是世界末日,也不需要孩子作出非父即母的选择。
说到这儿,我意识到下一个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如何和他人理性讨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父母,时常反省更加重要。通过今天的自省,我意识到有两个问题需要继续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何和别人理性讨论问题?
活到老,学到老,反省到老!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