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女人是社会的镜子,男人是女人的胆子

女人是社会的镜子,男人是女人的胆子

作者: 更深的粽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23:55 被阅读0次

一不小心,富一代、资深教育工作者、“过气网红”俞敏洪老师又上了热搜。

说了什么呢?“如果所有的女生都说中国男人就是要他赚钱,至于他的良心好不好我不管,那所有中国的男人都会变得良心不好。但是赚钱很多的男人,这正是现在中国女生挑选男人的标准。”

“所以实际上一个国家到底好不好,我们常常说在女性,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是因为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

光看字面,就够让人触目惊心了。在两性关系问题如此敏感且紧张的今天,敢说出这么一番话,我仿佛已经听到自媒体磨刀霍霍的声音。

不出所料,六六、张雨绮、咪蒙等大V纷纷出手。俞敏洪也“及时”地发布了道歉声明,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不过这样的“辩解”抑制不了被撩拨起来的情绪和表达欲。网上的批评说什么的都有,大致集中在“红颜祸水论”、“甩锅论”、“直男癌”、“自卑论”等。还有人引用鲁迅、歌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话来深入分析。

辩来辩去,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男人和女人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到底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在什么地方?

虽然女性主义在今天已经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讨论男女有什么区别显得特别“政治不正确”,但依然引发了争论,就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我很直白的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女人是社会的镜子,男人是女人的胆子。

现实当中,女性整体在社会上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客观事实,不解释也不接受反驳)。因此,女性的整体心态和思想观念还是被社会趋势和潮流所左右。社会焦虑,女人必然焦虑。社会的价值标准瓦解和下沉,女性也必然跟随之。

这么一说,好像否认了女性的主体性,而且社会难道不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么?社会焦虑女人也焦虑,那么社会的焦虑是从哪儿来的呢?从男人那儿来的,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圣经》中说,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亚当,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按照这个说法,女人比男人要少一根肋骨。当然解剖学早就告诉我们这是无稽之谈。

但是从社会层面上,男人又确实要比女人多出点什么。从小我周围的大人们就教育我“男儿有泪不轻弹”。长大了以后又说:“要活的像个男人样。”

抛开生理层面的差别不谈,从社会和文化心理的角度,男人比女人其实就多了那么一点硬气和胆气。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男人的怯懦就是整个社会的怯懦。遇言姐在文章中说:

其他那些热衷捧杀女性的企业和大佬,同样不是没有问题。 什么“不涂口红的你,跟男人有什么区别”,什么“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什么“没有一个姑娘因为买买买而贫穷,特别是好看的姑娘”,什么“用购物来活出你的女子力”…… 这些广告口号打着平等、独立的大旗,实为消费主义裹挟,教唆女性放纵自己的欲望,传播这些价值观的始作俑者,难道不是更应该为“女性的堕落”、“社会的堕落”负有责任?

是啊,当今世界里,不但女性被消费主义裹挟,其实男性也一样如此。女性消费化妆品、衣服、首饰,男性消费汽车、烟酒、豪宅甚至——女人。你怎么能够一边从女人手里赚钱,一边又指责她物化、拜金、堕落呢?如果社会真的出了问题,根子在谁身上?

从社会历史来讲,男女的待遇差别源于分工。在远古,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和养育子女;如果有外敌入侵,男人还要扛起刀枪去抵御。

古代罗马与萨宾本为邻邦,因罗马女性人口缺少,人丁不兴,罗马王便设计邀请萨宾人过来做客,伺机抢夺年轻美貌的妇女。后萨宾人回来寻仇,双方剑拔弩张。已为人妻母的萨宾妇女不愿父兄与丈夫们自相残杀,赶来阻止杀戮,敦促双方言归于好。这就是大革命时期著名画家达维特的名作《萨宾妇女》的由来。

直至今日,虽然工业社会下男女均可以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但抛开这些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如果真有侵略者来犯,保家卫国仍是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对而言,女性则更像家庭价值的守护者。俞敏洪提到的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并没有说错。但现代社会给予男性和女性的压力诱惑,却没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自工业革命以后,发起过两次女性主义运动(女权运动)。第一次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期,主要围绕着女性应获得的各种权益,比如教育权,选举权,就业权等。第二次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主要目标是消除两性差别,改变女性对于男性的从属地位,甚至改变社会历史文化中对于女性的种种刻板印象和规约,如女性气质等。

而在中国,这种女性运动则有稍稍的区别。从五四开始的女性解放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反封建,反压迫,追求个人自由和社会价值等。而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则强调“女性能顶半边天”、“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个人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事实上提倡一种去性别化的集体主义文化。

而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涌入,女性的诉求则体现为一种追求幸福、追求美的价值的复归。而消费主义文化的兴盛则为这样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而在新千年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又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景。若从西方的维度看,大部分、尤其是城市的中国女性早已拥有了与男性一样的教育权、就业权和政治权利等,在社会文化上也不再受传统的家庭至上的伦理桎梏。在审美上,“小鲜肉”的流行甚至让女性拥有独立于男性的审美取向和品位

从西方的价值维度上,你会发现在中国,女性主义的诉求其实是完成式——如果我们不把各种五花八门的后现代主义诉求算进去的话。而中国女性对于社会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婚恋问题的不宽容上,比如“女人年龄大了就要结婚,生孩子”,“女人还是要找个能靠得住的男人”等。

进而,引发出了女性对于整个或某一部分中国男性群体的某种愤怒和怨怼,比如“直男癌”,比如“中年油腻”,比如“凤凰男”,比如“矮矬穷”、“妈宝男”等。整体的潜台词是“中国男性配不上中国女性”。这种观念尤其以网上某些自媒体大V为代表,比如咪蒙等。

而俞敏洪的这次发言,似乎更像是对女性的这种长期的抱怨和“歧视”的某种言语反弹(撇开背后似有似无的营销动机)。如果说,两性关系的紧张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客观现实的话,那么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于这个问题的总结归纳都停留在一个过往的历史维度里。事实上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狂飙突进,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来不及”做出反应和调整,以至于没有能够为各方所接受和践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所有人似乎都像堂吉诃德战风车一样,对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靶子作战。

从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主义,背后都有自身所主张的利益诉求,而解决的方法无非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或者重新分配。在当今的中国,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层面上被赋予的职能和压力实际上是等同的(正如那个段子,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畜使),从这个意义上,性别矛盾的根源恰恰来源于性别的平等,而非不平等以性别平等化为表征的社会分工的边际效益递减,而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无论是哪一种分工方式,都无法适应进一步的生产力发展要求。

当今的年轻人都被压榨到佛系,连性生活都快没了,这种时候说什么男主外女主内还是女主外男主内,还有什么意义呢?而这,源于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由于提升生产力的需求,在白天的工作中倡导清心寡欲无私奉献般的勤劳,而在下班后和假日又呼唤人们追随享乐主义和穷奢极欲。让人们不断压缩闲暇的生活时间,透支脑力、体力,而消费能力却无法与日俱增。一边鼓励人口的生产,一边又将养育人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房产不断地卖出高价

这样一来,男女之间的怨怼就不可避免。问题是,我们也无法回到那种田园牧歌的时代。

历史的问题只能历史地被解决。正如女性主义浪潮也是因历史趋势而生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80后的苦逼,90后的佛系,也是面对冷酷世界的不得已。人在追悔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当初说好的……”这个世界当初承诺过自我奋斗就能得到幸福的生活。而今社会在说“还不够”。当你猛然惊觉被套路的时候,却发现连声“不!”都说不起了

所以女人最好不要再轻易抱怨你的男人,他也许是为了你才不能说“不”。但是那些曾说过的话是不会被遗忘的。男人们也不必真的丧失了胆气,后面还有00后,10后。他们还年轻,他们说得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女人是社会的镜子,男人是女人的胆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nf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