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余华的《活着》至今我已经看过不只三遍了,昨晚又看了由余华作品改编的《活着》,虽然故事情节有微小变化,但悲惨曲折的故事情节仍然使我潸然泪下,而且心痛得快要窒息。每每看完小说后,我总要一番感慨:活着,真好!
《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作品在悲沧的结局中,蕴涵着生存的神话,并告诉人们:“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小说的感染力还来自于人物之间的各种纠葛,简朴生动的风格更是触动人们的心灵。
《活着》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它是宽广的,世界上的每一人都有活着的权利,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死去的人都活在亲人的心里;它又是沉重的,它凝聚了太多的责任,使命和无尽的回忆。活着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坚强的面对挫折,变故、甚至死亡的力量;活着给人一种信念,一种无论经受多大的打击,都要坚持活下去的信念。
《活着》讲述了一个关于活着的故事,但活着同时也释放着《活着》的真正内涵。《活着》,活着。
读《活着》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