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依然早睡。不到九点半,便随着孩子的节奏一同躺下。过程中有过一个熟悉的念头悄然浮现:“等孩子睡了,要不要起来看会儿剧?”但我没有抓住它,也没有与之纠缠,只是看着它像片云一样飘过,然后,便自然地沉入了睡眠。
环境悄然切换,我回到了学校,回归到自己更个人化的日常轨道中。一个有趣的变化也随之发生:我的大脑仿佛自动切换到了“任务模式”。六点该陪孩子运动,七、八点应该学习,九点要给孩子洗澡,自己洗漱,十点又该学习了……时间被无形的刻度分割,每一项活动都变成了待办事项上的一个复选框。
我察觉到了自己的迷惑:如果我不这样“布置任务”,生活似乎会失序,会只剩下随性的“生活部分”,而那个追求进步的“工作部分”则会被搁置。我害怕松懈,害怕时光虚度。
然而,当真的把自己安排得如此妥帖、严丝合缝时,另一种不适感又悄然升起:这样高度自律的生活,是否又过于僵硬?它仿佛另一种“不自然”——一种精心规划的、杜绝了任何偶然性的秩序。而我内心深处渴望的某种自由、甚至一点点“放纵”,在这种秩序里似乎无处安放。
我仿佛站在天秤的两端:一端是害怕失控而过度编织的秩序,另一端是恐惧束缚而渴望保留的随心所欲。两者都在拉扯,都让我感到些许不安。
或许真正的平衡点,不在于将每一天都严苛地分割,也不在于完全放弃规划、彻底随波逐流。而是找到一种有弹性的节奏:既能容纳学习与进步的决心,也能允许无所事事的留白;既能享受完成计划带来的踏实感,也不失拥抱偶然兴致的灵活性。
就像对待那个“想追剧”的念头一样,我可以看见它,然后选择不让它主导我的夜晚。同样,我也可以看见“必须学习”的紧迫感,然后选择在某些时候,给它一个温柔的拒绝。
最好的生活,或许不是在“完全放纵”和“绝对自律”中二选一,而是成为那个柔和的观察者和选择者:知道何时该遵循计划,也懂得何时该放下计划,全然地去感受生活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