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璐莹,一个专注于做增长的互联网人。
在上一篇《在学习增长思维前,先了解这几个概念》中,为大家分享了做增长实验时几个检验试验方向的重要标准,这一篇继续为大家深入分享一下作为标准之一的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需求匹配)阶段具体要如何把握。

互联网产品的创造过程像是一场小型的创业,得用户心者得天下。曾有公司对科技创业失败的原因做过一项调查,美国著名调研机构CB Insights在调研了101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失败案例后,总结出了创业失败的20大主要原因,其中“没有市场需求”以42%的绝对占比成为首要因素。市场需求没有切准的产品无异于自嗨型产品,每一步大刀阔斧的规划都像是末日的狂欢。
避免出现自嗨型产品需要在PMF阶段完成这几点:
1. 数据透视下的需求洞察
互联网创业往往从一个创意开始,任何一个创意实际上都会有市场需求,但我们仍需进行需求分析的原因在于需求体量大小有所不同,这决定了产品存在的价值。
出于造物者的骄傲,许多创始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在脑海中夸大自己产品被市场接受的能力。就如梅西百货,在进入中国电商市场之初,以为其线上百货商店的模式会和在美国一样大受欢迎,但其并不了解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单品牌旗舰店的直接购物,而受到冷遇。
打破这一幻想,就需要客观的数据来佐证。
讲一个正面的例子,同做电脑与手机安全应用的猎豹与360陷入"3Q"大战之时,猎豹决定寻找海外市场的出路,其CEO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去硅谷进行了一圈调研,他们通过脚本跑遍了Google Play所有应用的关键词,发现“清理”“杀毒”“电池”“系统”四个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清理”一词搜索量是其当时主打领域“电池”搜索量的4倍,这一发现让猎豹果断放弃电池安全市场,转型电脑清理,这一招出击大获全胜,上线一年斩获1.4亿月活用户。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撑,可能猎豹还处在无法寻求突破的迷茫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生长的沃土。
对于需求分析所需的数据网上有许多行研报告可以用来借鉴,当然也有一些工具可以粗略估计,如网络话题热度,百度搜索指数都是一个很实用的方式。在做线上精准营销的过程中,百度指数也成为了许多营销人探寻用户需求精准切入点的必备工具。
2. MVP版本快速验证用户需求
确定了产品创意有市场沃土后,还需快速确定你的产品功能是否切中了用户的需求。
曾在一场产品论坛上听到索尼中国产品总监分享他多年产品经历中对于用户需求调研的经验“永远不要相信用户说什么,要看他实际做什么”。
许多时候,产品在迭代前我们会以问卷的形式去做调研,询问用户“如果我做这样一个功能,您会愿意使用吗”“您希望产品加入什么功能”,这个时候用户会提出一大堆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很可能多数只是锦上添花,却并不必要的需求,毕竟让用户离开应用场景的切实体验,凭空想象,一定本能的认为功能越多越好。
探索用户的实际需求,需要观察他的行为。这就需要有一个真实的产品出现,但贸然开发出一个终版产品会投入大量精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MVP版本,即最小化可行产品,来验证用户的需求。MVP指将产品核心功能以最简洁的方式实现,快速交付到用户手中,并从用户行为数据中获得反馈,快速迭代,而不过分追求UI,交互。这一阶段本着快速、低成本的原则完成验证。
我在增长相关的书中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sendwithus是一个通过邮件模板自主配置及A/B test设置,加以用户行为反馈,帮助用户分析出怎样的邮件最可以打动收件人。创始人在脑中构思了一系列功能,为了验证这些功能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受欢迎的,他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他做了一个虚假网站,当用户登录后会看到功能排列整齐但并没有美化过的页面,不过这并不妨碍用户在首页看到被安置在了最明显位置的所有功能,当用户对某一功能感兴趣而去点击相应模块时,会弹出一个消息框“您想要使用这个功能是吗,我们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需求。并且正在努力实现它。”很显然,用户被骗了,但这一次的点击行为却被计入了后台数据,代表了用户对这一功能的感兴趣程度。正是这样一场仅花费28美元的实验,却让创始团队摸清了用户的真实需求,这一成功的尝试给后续正式版本的开发打开良好的开端,之后被市场大受欢迎的sendwithus得到了23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我所在的公司也时常会对产品功能做优化调整,在我们内部经常会做一个实验,上线一个功能后如果运行一段时间后突然下线,却没有人察觉到异常,那就说明这是个伪需求,这个功能变会被永久下线或折叠隐藏。
处在PMF阶段的朋友,如果你的产品用户量曲线突然开始出现拐点,明显上升,那说明它已经很好的实现了这一阶段的探寻,迎接你的将是光明也是更大的挑战。
你好,我是王璐莹,一个专注于做增长的互联网人
增长不止于互联网行业,如果你也对增长抱有同样的兴趣,那么求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