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思后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父亲对未来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也对家里几个孩子逐一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心里算是有数了。
父亲虽然接受过比较高的教育,但总是把家庭子女教育与种庄稼等联系起来。脑子里面诸如“多子多福”、“独鸭难吆,独子难教”、”重男轻女”等等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是长期住在农村,受到的影响。

在他看来,子女们就像播种在田里一个土坑里的种子长成的幼苗,总有一颗要成才。(那时候种殖油莱、萝卜等大多是把种子播土坑里,生长到一定时候要间苗(将长势不好的苗淘汰)。这种方法,现在看来很不科学,但那时大家都这样做且很适用。)
根据父亲的分析,我这个老大虽然有点贪玩但学习成绩较好,且又聪明反应快,未来学习潜力最大,一旦读书考试成功,还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就像一群鸭子一样,头鸭总是带路的。
这样定了方向,父亲就下决心要把读书学习考学校做为子教育的首要目标。
第二天晚上,就召集一家人开家庭会。
父亲凭懂得的知识多和教书的口才好,讲了一大堆读书的好处。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之类的至今在我还记忆忧新。目的就一个,要大家好好读书,另寻好的出路等等。
这些道理我还懂得一些,但不完全理解,小弟弟小妹妹们未必能懂。时间到了,他们照样打瞌睡,父亲也顾不上管一管。
可父亲心里也明白,要想把子女们培养出来谈何容易。
就说经济条件吧,在当时全家靠生产队分的基本口粮(按人头分配的)是吃不了一年的。而工分粮(按工分分配的)又很少,因为家里只有母亲每天那8分。每年到五月份小麦收获的季节,粮仓已是空空的了,要吃饱饭都不容易,何况还要全部供孩子们上学读书那就难上加难。
再说孩子们的个人智力差异也很大,老三小时候由于缺医少药长时间发烧未退,差点丢了性命,留下个脑子烧伤,智力有点低下。聪明点的就算我这个老大、老二、老四、老五,最小的还看不出来。聪明点的重点看我、老二、老五,要重点培养,因为他们是儿子,未来还需要靠他们养老呢。在父亲心里,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
最后还是回到现实,抓住问题的关键重点,还得从我着手。
当晚,父亲与母亲商量,以后家务活让我少做点,好好学习迎接第二年升学考试。
自从那晚上,我初步懂得了要好好读书的道理,也觉得要好好读书才是跳出农门唯一出路。
农村生活的苦,干活的累,那种滋味我是品尝到的。不知道是遗传基因还是从小营养不良,或是发育太迟的原因,我那时个子矮小身高仅有一米四左右。这个身板,在当时要干好农活确实很吃力。这点我心里明白。
于是,自己暗下决心刻苦攻读力争考上高中,迈出走进大学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