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1.公山弗扰:季氏家臣,占据费邑背叛季氏,失败后逃往齐国。2.畔:通“叛”。3.末之也已:没有可去的地方也就算了。4.之之:前一个“之”是助词,第二个“之”是动词。5.为东周:兴周道于东方。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鲁国的权利都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几个权臣手中。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在季氏手下做事,渐渐地就不安分了,后来占据了费邑,背叛了季氏。
占据费邑的公山弗扰以主人的姿态派人联系孔子,希望可以得到他的帮助,以赢取舆论上的优势。当时的孔子是否有明确的态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肯定考虑过去与不去的利害关系。
本篇中提到了选择“去”这种情况时,子路的困惑和孔子的解释。
子路是不愿意老师和“不忠之人”为伍的,当即提出质疑。孔子的回答也尽显哲思:“他不会让我白去,肯定是想用我,若重用我,我要在东方复兴周公之道啊!”孔子没有肯定自己的选择,而是告诉子路他若去,一定能让这个“叛徒”的治理之路如周公在世一般。
这个回答中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孔子企图要用一己之力将“叛徒”的罪名洗清,这个决定需要多么大的牺牲精神。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敢于提出“周公之道”的复兴,可见是以天下苍生为先的。
文中的这种情况论语中多次提到,包括佛肸召见孔子,子路也提出“君子不入也”的反驳。孔子的回答也是与本篇中意思相同,坚定自己不被迷惑,反而可以提携他人走正道的正能量理念,令人惊叹孔子先贤的伟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选择的理解非黑即白,少了一些哲思。而本篇中孔子教给我们退一步思考问题的好处,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可以有很多出路,也会少一些生活中的焦虑。他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退一步的思索,从而为三思而行之后仍然遇见问题的事情,备注了一个解决方案。
我们的周边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件事情的发生,可以从它的正面和反面去分析其带给我们的影响,这样也好在世界没有发生之前,多一些心理准备,事情发生之后,多一份从容淡定。
学《论语》,做抉择,道路四通八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