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来看,草鱼那道诡异的目光

你来看,草鱼那道诡异的目光

作者: 小火咕嘟 | 来源:发表于2017-06-13 11:53 被阅读235次
Paste_Image.png

高考,现在已经演化成网上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日了。

有关高考的段子,绝大最多数出自语文。不是因为语文这个科目是在考试第一天,或者争议性比较大,而是因为大家的能力所限。

比如要是给个数学题,可能连辅助线都画不出;物理题目,题干都看不懂;化学题目,元素也认不全。这样看来,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文上面比较轻松,也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还是得承认,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科目上置喙一二了。

今年的语文卷有个事情颇有趣味。前两天有报道说:浙江2017年高考卷阅读文章作者在微博上被人认出来了。

这个作者的名字叫巩高峰。阅读理解的内容摘自他的文章《一种美味》,是他多年前写的一个短篇,结尾是这样的:

Paste_Image.png

浙江卷的问题是,“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草鱼死则死矣,眼睛为啥还会闪着诡异之光呢?文章看到这里,还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广大考生、莘莘学子,不管是不是爱吃鱼的,估计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当作者在微博上被发现后,有好事者来问他,但作者也一脸懵逼。

Paste_Image.png

后来被问得多了,作者说:

Paste_Image.png

这个真是有点大水冲了龙王庙。

Paste_Image.png

其实要是说起来,互联网这方面是比较讨厌的。

以前的素材作者隐藏在遥远的书斋之中,学生们远远望着缺无法交流,心生崇敬但却远隔时空的界限。如今作者书斋中也装了WiFi,问起写作意图,还有谁比他更权威呢,随口分分钟就能还原真相。

可这是高考啊,最怕争议。假如标准答案不标准,还是比较尴尬的。好在本文作者很聪明,未能轻下论断,他的意思显然是自己当时怎么想的,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深得稳健的精髓,要不事后万一口径不一致,估计还会有一大堆事情要收拾。

很多写作者,以打磨人生最重要的产品的态度来创作,这还是很让人钦佩的。比较为人所知的例子,有曹雪芹和金庸小说新修版。但是在现实中,能够一个字一个字的揣度、打磨、精炼、提纯的作者还是相对较少的。

我个人觉得,打磨这件事还是最好放在文章写完之后的修改阶段。软件设计领域大牛Donald Knuth有句话,“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我觉得这个理念移植到写作领域也是成立的。

凡是写过东西的人都知道,写文章的时候,往往凭着那一分流动的感觉,假如每句话都可以自由流淌出来,才能写出流畅自然的文章。打磨是必要的,但是寻找这种流畅感,才更加有价值。

所以我不觉得哪个作者会在各个语句间都安插机锋,平常一篇文章而已,又不是十年磨一剑的鸿篇巨作,还没必要在写作时为了遣词造句,累得呕血三升。一些短篇的小文章,一不是佛教经文千锤百炼字字珠玑;二不是扫雷游戏,需要精心计算插满小旗。我觉得作者也没有先见之明,预测到定会入选各类考试范本,并欣然设下残局。所以非要从字句中找出未尽之意,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但是高考是一个放大器,喜欢搞的就是抠字眼这种行为,因为设置标准答案可以更加轻松。但这个答案显然只是出题的各位老师所为,是很多张老师、王老师、李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答案。而是否真的是作者当时的所想,则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在考试这种行为中,谁有权评判你的分数----显然不是文章的原作者。那么就算你是作者肚子里面的蛔虫,了解作者所有的意图,并且在微博得到作者的点赞首肯转发评论,也是没有胜算的。因为决定你分数的决策者并不是他。

好的文学会有强大的意象,但人们也常常偏好另外附加各种自己需要的意象,来抒发或解释另一些问题。例如曾有一个自媒体作者说,辛辛苦苦写了好几年文章,都没有什么阅读量,但是忽然有天晚上随手写的东西就火的不行,阅读量好几百万,她也觉得很惊诧,甚至有点悲哀。但这就是现实,不是她的这篇文章更好,而只是恰好更准确的击中读者的G点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好好多作者都遇到过,例如知乎上这个有名的问答:

Paste_Image.png

著名专栏作家和菜头也曾经遇到过。他曾经为自己一篇入选考试试卷的文章,逐段讲解自己当时的写作思路和意图,以此表达对试题中扭曲作者意图的不满。这种怼人怼得这么有创意的事情可能也就他干得出来。但不能不严肃的说,这真的应该是一个作者的所应该有的正当的权利。

其实高考出题方也大可辩解,上面的这些说法属于“意图谬误”。意图谬误是文学理论中新批评派的一个说法。他们认为,人们常常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对作品的价值判断混为一谈, 并以前者代替后者,这是错误的。

这么说的话,作者就像是一只扔出纸飞机的手,海边煽动翅膀的蝴蝶。至于飞机飞得多高多远,这只蝴蝶可以引发什么样的风暴,就不是作者可以控制的了。

所以他们也可以说,在考试试题中,作者表达什么意思并不重要,但是读者在这里面感受到了什么,契合了自己什么心境、经历,有什么新的感悟,才是最重要和有价值的。

但我觉得意图谬误的主体应该是读者自然生发的感触,而不应该是一个强加的意图。在本例高考文章这件事情上面,意图既不是作者的,更加不是考生的,那显然只能是出题者的。他们扮演的其实是文学理解之神的角色。

所以草鱼眼中的诡异目光是什么意思呢?我总感觉目光中可能还会有一丝冷笑,静静的俯视着伏在桌上,奋笔疾书,等待裁判之人。

这可能是才是鱼心里真心所想的吧。

相关文章

  • 你来看,草鱼那道诡异的目光

    高考,现在已经演化成网上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日了。 有关高考的段子,绝大最多数出自语文。不是因为语文这个科目是在考试第...

  • 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你的语文成绩能再提高25分!

    去年,一篇高考语文阅读居然迅速上了热搜。网友们快要把那条“闪着诡异目光的草鱼”玩坏了,做了各种关于那条鱼的表情包,...

  • 那林草鱼

    鱼肉质优,肉嫩味香清甜,煮出鱼头汤比较白,无腥味,食之难忘,远近闻名

  • 那林草鱼

    鱼肉质优,肉嫩味香清甜,煮出鱼头汤比较白,无腥味,食之难忘,远近闻名

  • 亲情:那道舐犊情深的目光

    没能赶去二十一世纪,所以搭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后一班车,我成了99年的一批,有父母去外地工作的原因也不可避免的和...

  • 闪着诡异目光的鱼就只是一条鱼

    今年高考那道阅读题,原作者给出的回答是“本来搞笑的”。可出卷人不这么认为,诡异目光怎么能无缘无故的就出现在结尾呢,...

  • 那目光

    昨天去三婶家看奶奶,给她洗澡、剪头发,轻抚着奶奶90多岁的躯体,感慨万千!准确地讲,奶奶今年已94岁,难以...

  • 【二十三】尾随

    “你在看什么?”大叔的声音传入凤九耳边。 “我……” 凤九犹如惊弓之鸟般抬起了头,再见到他那阴冷的目光,与诡异的假...

  • 向西出发

    伴着中秋的祝福和团圆之愿,匆忙的脚步走出了目光所及的地方,你带着我来看西域的风光。那山,那沙,那戈壁滩.........

  • 一群诡异的目光

    #一群诡异的目光#就探讨下什么情况下一条鱼会被“连头吃掉” 霍比特人里,夏尔的巴金斯老爷的晚餐,吃的是一整条煎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来看,草鱼那道诡异的目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dd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