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世家一一韩一良
据《澄城县志》记载:韩一良,(1580一1639)字象儒,号有怀。西观村人。父亲韩逄时,家教极严。他24岁中举,因不肯拜托人,会试五次,方中进士。又过3年,经过廷试,成绩优异,被选授为陈留知县。陈留,古称有莘之野,以穷困闻名遐迩。当地百姓缺衣少穿,无钱上学,文盲甚多。他到任后,首先狠抓农业生产,做有《劝农歌》,同时兴办学校,修建孔子祠,推行教化。经过几年的教化,陈留县焕然一新,摘掉了有莘之野的帽子。当时,有位诗人作诗歌功其德,其中有两句是:“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来无此官。”
韩一良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故居曾悬挂书有“清白世间”四个金字的大匾。
一、探家济贫:
有一年,韩一良请假为母亲贺寿,为避免路途有人接风设宴,穿便服骑毛驴带着随从返回故乡。不料,同州府官员闻讯韩一良回乡探亲,便召集大小官员住在客栈等候,准备接风。
韩一良到了同州府天色已晚,但找遍全城,竟然找不下一家客栈。原来,客栈里住满了准备迎接他的官员。无奈,韩一良只好在城外找了一个车马大店,但是,刚说要投宿,店主直摇头,说是官府不让歇客。经韩一良一行再三央求,店主才勉强答应让他们住到柴草房里。由于害怕官府来检查,他们的毛驴也被告知不能拴在槽上,只能拴在门外的树上。
夜半三更,官府果然差人来查店,发现门外有头毛驴,然后再进店一看,草房里坐着个人,面前扣个斗,上面放个小油灯,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哩。官差二话不说,抓住店主就打。看到此情此景,韩一良一言不发,只是让随从把灯笼点着挂到门口去。官差一看灯笼上写着一个大大的“韩”字,吓坏了,急忙回府禀报。
过了不到一个时辰,店门外跪倒一片官员。为首的叫店主去向韩一良禀报:“下官接风来迟,请大人宽恕!”店主进店对韩一良一说,韩一良听了气得一脚把斗踢翻,说:“多管闲事!”店主急忙出去把发生的一切说给官员,官员命令道:“快把斗拿过来。”未到天明,里面已经放了半斗银子,官员让店主给韩一良送去。韩一良对店主说:“这些银子你拿去看病养老吧!若不够我再添点。”店主忙说用不完,急忙跪下磕头道谢。
天明后,韩一良起来对官员们说:“各位大人,你们误会了,我们是打前站的,明天韩大人就来到了。”说毕,拉着毛驴就走了。
事后,官员们才知道上了当,个个唉声叹气。
二、巧废衙役:
话说韩一良回家看望了母亲,第二天便从西观村翻过二三里铁镰山的高坡,去吴家坡看望舅舅。他刚到吴家坡就碰见舅舅拿着麻绳出门哩,便问:“舅父,你做啥去?”舅舅说:“县老爷从寺前回县城哩,轮到咱家去拉轿了。你兄弟不在家,我支差去!”韩一良一把夺过舅父手中的绳说:“我替你去!”当他往县老爷的轿上拴纤绳时,有个人认出了他,忙说道:“韩大人您咋也来了!”韩一良说:“替我舅拉纤哩!”
县老爷一听韩大人来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急忙下轿跪下说:“小人怎敢让韩大人拉纤?!快快解绳!”韩一良说:“拉纤这徭役今天轮到我舅了,他老了,我替他拉哩!你快坐到轿里吧!”县官连连说:“小人知错了,您快坐到轿里让我拉吧!”韩一良说:“我有两条腿专为走路哩!你不会走,你坐轿吧!”县官听了急忙起来就上坡,边走边说:“我会走。我会走!……”
从此,县官再也不叫吴家坡的人拉纤了。
三、巧济穷孝子:
有一天,韩一良正在村外散步,忽听有人叫:“澄县老哥,帮个忙。”他回头一看,是个中年人推着一车棒槌上不来坡,他忙去拉。上了坡休息时,拉车人说他快40岁了,还没成家,家中还有7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管。韩一良听了非常同情,对他说:“某月某日我村过会,你推一车棒槌,我替你卖。”
到了约定的那天,卖棒槌的进村一看,不是骑马的便是坐轿的,分外热闹。原来这天正是韩一良母亲的七十寿辰。
韩家院子里坐满了前来贺寿的官员,但是眼看到了日上三竿时主人还不开席。韩一良说:“我贤弟还没来。我出去看一看。”他到村东头一看,只见卖棒槌的汉子正坐在树下歇凉呢,连忙说:“买棒槌的人都在我家等着哩!快走。”卖棒槌的说:“好老哥哩,这村里净是些当官的,谁要棒槌呀?”韩一良说:“哪个当官的没太太呀!快走,保险给你卖完!”卖棒槌的半信半疑地把棒槌车推到了韩一良家门口。韩一良说:“把车放到这,先到咱家喝茶!”说毕又向内喊道:“我贤弟来了,赶紧开席!”
吃席时韩一良让卖棒槌的和自己坐在上席。敬酒一毕,韩一良对官员们说:“我贤弟家住南山,是个孝子,家中很穷,今日和大家初次见面,就拿门口的棒槌作个见面礼吧!我替我贤弟向大家再敬一杯!”
卖棒槌的一听,心里说:“赔咧!一顿饭把一车棒槌吃没咧!”心里虽然这么想,但没敢言语。酒席一毕,官员们便去拿棒槌,韩一良怕卖棒槌的去阻挡,忙说:“贤弟,吃饱了给咱母亲拜寿去。”说毕,拉着他便向母亲小房里去。等他拜寿毕了出来向外一看,一车棒槌被官员全拿完了。心里说:这下子我可真的当了“卖炭翁”了。
他哪里知道,谁敢白拿韩大人贤弟的东西呀!不大一会儿,车子旁边便放了一大堆银子。韩一良指着银子说:“你看,给你卖完了吧!把这些银子拿回去孝敬母亲吧!”卖棒槌的说:“刚才你可把我吓坏咧!”说毕便跪下磕头道谢。
四、无银可献:
韩一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从不谄媚权贵。奸臣魏忠贤权势最重时,全国各地为他兴建生祠,为官者无不争先恐后地争献银两,以求魏忠贤给予照顾。唯独韩一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后来,魏忠贤派使差人前来向韩一良催讨,他对差人说:“我只有两袖清风,无银可献!”因为他不巴结魏忠贤,所以,尽管他政绩卓著,但是一连7年不得升迁。直到崇祯元年,魏忠贤败露,韩一良才以“清官第一”擢为户部给事中。他一到户部,立即上疏《整饬文官爱钱》。崇祯皇帝朱由检因对内镇压李自成起义,对外抵御清军进攻,内忧外患,正愁军费没有着落,看到他的奏章,立即封韩一良为佥都御史,命他处治贪污,追邀赃款。但是崇祯皇帝的左右亲信、心腹大臣,哪个能洁身自好,没有勾结贪官贪污腐败?他们故意刁难韩一良,让他当场指出贪污的人与事。由于韩一良没有确凿的证据,一时奏对失措,触怒了皇上。事后,尽管他一再上本陈述,但是遭到了皇上更加严厉的斥责。就这样,“清官第一”——韩一良被革职为民了。他悄然离京返回故里,在人烟稀少的灰条坪凿土窑安身,并作《遁窟说》以明心志。
五、改迎祭祖
韩一良在京作官,按照当时的职位,回家探亲祭祖,必须远接近迎。他从京城出发,经山西过黄河入陕,由解家的解姓人家,牵着马,骑上驴,敲着鼓,奏上乐前来黄河岸边迎接。一路上,风餐露宿,寒暑往来,吹打不停,热闹中有说不完的苦衷。韩一良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体恤百姓,便取消了解姓人家去黄河岸迎接他的远差。他回家祭祖,让解姓人家前来韩氏祖庙前奏乐祭拜,减轻了劳役苦差。
六、义购柳池
西观村距寺前镇较近,有五里多路程。旧时交通不方便,只能步行走着或骑着毛驴跟集赶会。西门是必经之路和必到之处。西门口有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涝池,一方面作为西北巷下雨的存洪处,一方面还为西南街人洗衣服和喂牲口用水。池岸四周有一圈大小不同的柳树。西观村上会骑驴的人,经常就把驴拴在柳树上。有时,驴啃了树皮,街上的横泼皮就借机寻事讹诈。乡下人常受欺负。韩一良知道后,就将沿岸柳树全部购买了。当然池塘自然不然就归了他的了。从此,叫作韩家涝池。
韩一良一生清廉。他的遗风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观人。如村第一任书记韩永兴,继任书记韩秉成。原县公安局局长韩存善,人称黑脸局长,铁面无私。离休干部韩玉锋。干部韩建英、韩玉常等等。他们都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