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来无事,看了部短片叫《调音师》,故事说一个原本有天赋的钢琴师,因为比赛失利,偶然一次假装盲人,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决定做钢琴调音师。某天去一户人家调音,刚好遇到了杀人案现场,杀手是位老太太,而是也发现了他的假装,抢顶在他的脑袋上,影片戛然而止。
影片一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可以快速进入角色和状态,好多片子都用了这种方法。比如美剧《You》,用杀手作为主角,自述;比如已故大师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再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经典开场:多年以后,面对行邢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好的开场,是完美篇章的一半。根据英雄之旅的套路,主角接下来会迎来一个超级大的打击,失去所有。故事就是按套路发展的,一次重要的失利,击垮了主角的世界观。当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阴差阳错,主角决定扮演盲人。
盲人就像人生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没有夸张,就是现实,要相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在盲人面前会变成另一个自己,作为盲人的主角,通过偷窥,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一个坦诚、真实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到了刺激带来的兴奋,不管是他人的不穿衣服、还是内衣秀。
习惯的路径,获取舒适生活。可能偶然的一次,让他获得了进入这个世界的钥匙,而后为此特意定制了装备(隐形眼镜),这个世界的隐秘、刺激,吸引着他。他的行为满足了一种欲望,非正常的欲望,游走在禁忌边缘。可这种满足的愉悦感,让他不断放纵自己的私欲,隐秘地窥探他人的隐私生活。
带给他满足的同时,把生活当成了演戏的状态,也给他带来危机。其实最初,老太太不想他知道,可能她也清楚,多个人知道,意味更多风险,毕竟杀人这种事风险太大。于是告诉他,她老公不在家。邻居的出现,又让她为避免对方起疑,请主角进入家中。故事一波三折,在一推一拉中,牢牢掌握住观众的心——精彩。
影片暗示老太太杀人了,一个人到了老年,各种激素的分泌减少,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冲动,看她的表现,逻辑清晰、思维敏捷,不太可能是冲动杀人。应该是有预谋,至少有了心理准备。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也属于边缘人群,起码行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在我看来,主流价值观就是,不伤害他人)。两个价值观比较边缘的人,遇到了似乎没有了,正常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能。
很多人对此结局持乐观预期,可根据逻辑推理,二者至少一个死亡。而这个结局非常好,微妙、戛然而止又回味无穷。也许正因为没有结局,才更让人印象深刻。对主角来说这是必然吗?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个人,游走在边缘,放纵自己的私欲,把演戏当作生活,翻车事故似乎在所难免。
谢谢欣赏,欢迎留言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