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出的文章是在两种情况下成文的。一种是自己酝酿的主题,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百般挑剔:开头不好、立意不好、前后不衔接、内容不深刻等等,往往要很久,甚至于一两年才能写到自己看得过眼去,因此导致电脑里的半成品这里一块,那里一点,乱得很。还有一种,是在看别人的文章时,突然触动心中的某点,通常会一气呵成,并且一般自我感觉良好。看了张炜老师的文章,感触颇深。文章是要慢慢的熬,慢慢的改的。读书笔记二: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他每天工作时,总是要写到一个比较顺利的部分,即十分清楚下面该怎样进行了才停止焉;第二天写作前,把第一天写成的文字从头修改一遍,直到改到上次停止的那个地方,再开始新的写作。
大概作家们都会这样做:边改边写。当我们再次接续写作的时候,把前一天形成的文字仔细改上一遍,这样做的特殊意义在于:首先,这会使昨天的文字在相对冷静的思维面前接受一次检验和判断。加为文字刚出大脑的熔炉还是滚热的,隔一夜或一天,它就会冷却下来。在文字冷却的时候修改订正它,总会更客观更准确一些,我们可以做得从容一点。
这样做的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创作前的预热——让已经冷却下来的思维慢慢热焉。因为你就要开始一次新的创作了,需要让一切回到从前一样的热度中,以便进行冶炼。没有这个状态不行,热度不够不行。我们看某些作品,在阅读中常常会感到局部显得呆板、凝固不化,与整个篇章的文字格格不入,不够协调——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工作停止后,重新接续时没有让思维充分预热,没有让滚烫的思维将文字熔化。
一般来说没有进入创作过程中,许多因素就不可能激活。这需要慢慢进入,需要一架思维机器的启动。思维这架机器就是这样,它一是,达不到相应的速度。它没有渲染到该次创作所需要的语境和情境里,没有抵达那个特定的语态/创作态中去。可是我们又不能空空地等待。要解决这个难题,也许只有从头阅读和修改业已形成的那些文字,一点一点捕捉作品的和气息,最后将思维提升到上次停止那一刻的热度——这时一切才可以重新开始。
这既是对前边工作冷静下来的理性检视,同时又是新的创作的一次预热、一次激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