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出差,选了《孤独小说家》作为高铁读物,主要是最近开始尝试写东西,快乐有之,痛苦也有之,在这初期的阶段,痛苦大于快乐!
这样的状态,以小说家这类专职作家为主人公的书强烈的吸引着我,很想知道他们写作过程是怎样的,或许也是得益于自己已然开始尝试写,所以对于作者借主人公青田耕平内心活动表达出来的关于写作的想法,有了共鸣,在此主要分享三点。
“写作是一个重体力活儿,需要脑力和体力两面开工。”
其实不写的时候,真的没有感觉,不,应该说有了错觉,打开简书,关注的专题、作者们更新的速度是惊人的,每天的更新根本无法看完,写文应该很容易吧,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写,那么多人日更?
轮到自己的时候,才连续两天,就疲了,读者看到的一两千字,作者要经历选题、搜集素材、整理素材、筛选素材、组织结构、码字、修改等环节,对于我这样的菜鸟,光写什么就已经绞尽脑汁了,一篇平均三小时以上。
大神们估计比我快,但他们往往因为长期的写,对于灵感的获取、素材的搜集要求更高,相应的需要付出的窃以为也更多。
“作家就是这样,无论已经写完多少部,写下一部的时候,还是成天被不安和紧张包围,冥思苦想着该如何突破上一部的极限,以至于丝毫不觉得轻松了稍许。”
我不知道大神们对于这点是怎样的体验。
我尝试写作的时间还很短暂,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反正每一篇都是从头来过,经历焦虑、纠结、不安等各种情绪,尤其是写作训练营第一篇获得简书首页通过被一些读者认同之后,第二篇就希望能比第一篇更好,心里压力过大,最后反倒什么也表达不出来。
“在状态的日子和不在状态的日子泾渭分明,便是作家生活的每一天。”
与写作的小伙伴交流,发现大家几乎都出现过某一天茅塞顿开,下笔如有神助,文章几乎一气呵成,而且反响还很不错,但有时候又会接连几天脑袋空空,对着电脑憋了半天一个字儿都写不出来。这样的状态,原因是多样的,但肯定是大多数写作人的常态。
用作家遇到的情况来类比,已然斗胆,作为才刚刚推开写作之门一个小小缝隙的初学者,门后的世界到底如何还一知半解,但即使写作的过程并不全然愉快,我相信,我还是愿意通过写字这种形式去表达、去分享。
或许像书里说的,写作的人“创作并非为找寻答案,而是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毫无遗漏地思考到底的手段”,我斗胆补充一句,在写的过程中,答案往往会越来越清晰。
主人公青田耕平,创作十年,每年基本两本产出,但除了首部获得加印外,其余书籍初版之后再无加印消息,面对同时出道年纪比自己小、长得比自己帅、才华比自己高的作家,青田耕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写作才华。
在他长吁短叹、对影自怜的时候,他看到了一片金灿灿油菜花群的脚下匍匐于地的蒲公英,那些未得到太阳眷顾的蒲公英,努力地骄傲地开放着,它们的美,其他任何花都不可企及,青田耕平由此开悟,走出了心理的困境。
金灿灿的油菜花有明媚的美,蒲公英有不张扬的美,每朵花有每朵花的美,愿我们都能以各自最美丽的姿态绽放。
谨以此文送给写作训练营所有的小伙伴,送给期待变成更好自己的猫群伙伴!成长的路上,我们不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