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皮画肉难画骨
文/所以
去年晚秋,我家前楼 新开一家饭馆,名曰“四时有约”私房菜。开始装修后,门面初具规模时,木质栅栏,木质庭院。有卡座,有摇椅。看上去,有了南方私房菜馆的规模。心中有些窃喜,吃饭方便了。也许,某个下午,能成为我思想流浪的好地方。失望总会大过期望,几天后,门口上面,铺满褐色调,杂乱无章的花条石。木质的庭院也刷上了褐色。整个门面与她们的私房菜的格调相差甚远了。窗口上暗红遮光帘 与门边上的“四时有约”镂空铁艺小黑牌匾,这些还算有些格调,却也无法平衡俗气。
十`一期间开业了,每天有客人进进出出。一天傍晚,我家三口去那里吃饭。
进屋落座,135平方房间,开私房菜的格局还是够用。室内门口和吧台,与院内的木质统一色调。白色的墙上挂的是仿制的风景油画, 地面是深灰和浅灰的花色拼接复合板。碳化木的餐桌,配有花色的铁艺餐椅。室内的装修格调,同外面的牌匾一样,拉低了私房菜的格调。
装修风格不能决定菜品的质量。我们落座后,服务员上来一壶水,仿日本铸铁茶壶,三只玻璃杯。菜谱上来了,32K牛皮纸,手写菜谱。没打开菜谱之前,手写牛皮纸菜谱,让我为之一震。
以前看过一篇散文, 作者旅游的路上,偶入一家西藏风格的店铺,着藏服的服务生递过来的一本纯正的手工牛皮纸菜谱。封面钢笔字风格豪放,刚劲有力,配有手绘钢笔画。扉页上的诗,还有菜品和酒款之间的清新而亲切的文字——“……我们制作简单好吃的食物,温暖或清凉的饮品,有冬日的炉火,还有可爱诚恳的同事,也许,你会遇上一本好书,一个好的下午,一杯好咖啡或其他……”最后作者买了另外一本新菜谱。作者有些缺憾,没有带着食客手翻过的气息,牛皮纸菜单越发显得少了些生机 。
那本牛皮纸菜谱,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不只是作者每次路过那个城市,必须到店里坐一坐。就连我都有一种想要特意去一次的冲动。
当我接过服务生递过来的牛皮纸菜单后,为之一振的感觉,瞬间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遗憾。用麻绳穿钉的菜谱,牛皮纸可不是手工制作,封面上,差劲的钢笔字,一点美感没有。菜谱内的钢笔字更是不用提了,连最起码的工整都谈不上。这家馆子的菜名离奇,根本不知道,我要点的菜,应该是什么样。无图,无解说。我只能问服务员了,点她家拿手菜了。
三盘菜,菜名忘记了,一盘一寸长的糖醋小排骨, 大概十多块。一盘海鲜,小螃蟹爪子。还有一盘凉拌菜。一碗面,两碗饭。
菜品上桌后,装菜的器皿不是太大,摆盘还算说得过去。菜少,口感寡淡无奇。吃完饭结账,二百八十元。三个人只是吃完不饿的感觉,没有余味,更不用谈回味。
看装修整体思路,应该是庭院式私房菜风格。然而 ,她们没有考虑到,画皮画肉难画骨。仅仅凭着新、奇、特,没有真正自己的精髓在,无论投资多少,都将难以留住客人的胃。
就说那本菜谱,人家有诗有画有才情。她们学的只是皮,连肉都谈不上。更不用说,风骨了。开业不足两月,店面开始出兑了。
常去一家二十年的老店,川菜馆子,二十年前,四川的木质装修风格,二十年几乎没变,早已滋生油腻感。 然而,二十年来,菜的味道依然不变。吃过好多家川菜,还是他家最正宗。他家的特色在,风骨在。
开店讲究的是特色,也可以理解为风骨,就是你自己的精髓。然而,关于写作也有同样的问题。
自知才疏学浅,堪称白丁。所以轻易不敢用“读书人” 来自诩,自认为是认字之人。平时在阅读中,心中有感悟,有膨胀,有热情,想一吐为快。然而,所有的感悟没有超越别人的思想,只是用自己的语言,换了一个方式表达。这是学到皮了,连肉都没有挖到,更不用说风骨。
前几日,看到黄永玉的画, 简单几笔的勾勒,色彩不过三四种,就能让你笑到发狂。黄老的画,在于细节的处理,别人没法雷同,有风骨在,然后过目不忘其特点。如有雷同,也是徒有其表。
无论做事还是做人,要有风骨在。不媚俗,不孤傲,骨子里存有浩然正气。不论经历多少磨难,都应该坚韧不拔,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生命因这些风骨在,越发精彩,越发灿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