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之七
湖 山
中国人普遍都有这样一个心态,凡事都要追求成功,追求完美,都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老子在《道德经》45章中却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是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东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从辩证法的观点去看事物,一项大的成就、大的业绩,是很难做到完美圆满、没有一点缺陷的。所谓的成功和完满,都是相对的。
其一,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永远没有穷尽。成功和圆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状态,阶段性的评价。许多事情在当时看来是成功的、圆满的,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就会觉得并不那么成功,那么圆满。邓小平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道理。
辛亥革命在当时来看是成功的、胜利的,过些年再来看,就会觉得它并不成功,并不胜利,因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但人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历史作用,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客观的存在,是历史的进步。正因为它的不成功、不彻底,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这个角度去看,它是成功圆满的,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又是不成功不圆满的。我看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它是一块翠玉整体成型的,玉雕大师运用玉石的天然成色分布,创作出了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从电视上放大了看,真是美轮美奂,完美无缺。再到现场去看,你就会觉得不那么完美,它的器型实在是太小。然而这并不会抹杀它的艺术成就,因为它的文物价值是举世公认的。
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去看问题,世上人无完人,物无完物,事无全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完美、真正的成功。完美中有不完美,成功中有不成功,圆满中有不圆满,这才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月满则亏,日盈则昃,如果事物太圆满、太完美,就会盛极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经常有意地留有欠缺,留有余地,不要让它盛到极点,才是在人生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
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但他常常不追求圆满,而是追求缺陷,他的书房就叫做“求缺斋”。他最崇尚的一句话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花未全开表明的是一种不饱满的状态,仍有上升的趋势。月未圆的时候,还有全圆时刻的到来。一旦花全开了,月全圆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命的快速衰竭,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曾国藩最大的一次求缺,就是在他人生走向顶峰、事业最成功的时候。他打败了太平天国,攻占了天京,解除了清政府最大的威胁。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功高震主是没有好下场的,于是他采取自断羽翼的办法来力求自保。
他在上报有功人员名单时,位列第一的不是他的弟弟曾国荃,而是湖广总督官文,有意淡化弟弟的功劳;同时呈上他弟弟时,也将左宗棠、沈葆桢等名列其中,进而淡化所有的功劳。其次是自剪羽翼,庞大的湘军对朝庭、对自己都是一个最大的威胁,所以他决定裁掉湘军,这样没有了军事依靠,朝庭就放心了。再次是他让已被封为江西巡抚的弟弟回家去修整,不让他去上任。这几件事做完以后,朝野上下都感到来自他的威胁不存在了,所有的谴责、批评都没有了。正是这样一种求缺的心态和智慧,让曾国藩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老子讲的“大成若缺”,另一层意思就是“缺陷也是一种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断臂维纳斯”了。这件艺术品除了人体的曲线优美,姿态婀娜之外,最令人惊奇的就是那双断臂。虽然已经残缺,但那雕刻的栩栩如生的身躯,自然给人以浑然完美的感觉。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创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因为这双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人们的美好想像,增添了人们的欣赏兴趣。虽然人们对断臂维纳斯的原貌有着各种猜测,对维纳斯断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不是有这么一双断臂,恐怕世人也不会对它发出如此的惊叹。
我们经常讲人要“自律”,自律就是一种“求缺”,求缺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得到一些利益,必须放弃另一些利益。你要想当官,你就不要想发财;你要追求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放弃享乐。你要顾及全局的利益,就得放弃部分个人的利益。相反,那种好处占尽,权力用尽,富贵享尽的所谓圆满,其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好的。
所以老子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圆满,就是大成若缺,有所欠缺的圆满,才是长久稳固的圆满。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生要追求的不是圆满和完美,而是选择和接受怎样的不圆满和不完美,这就是老子“大成若缺”所蕴含的人生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