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宋以前,读史书的人极少,因为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除了书籍很难获取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内容很多,你看二十四史就知道,根本读不完,于是司马光呕心沥血,编了一本《资治通鉴》,目的是让皇帝,也就是宋神宗和他之后的皇帝,除了能资治和通鉴外,起码能读完;话说资治通鉴开始不叫这个名,是司马光呈给神宗看后,神宗改的名;大家知道编一部资治通鉴有多辛苦?司马光手下就两人,前面那个干了一阵子就不干了,司马牛同学带着另外一个,累死累活继续干,助手负责收集,他负责删,和我们复制粘贴不同,他是重编的,用正楷工整的写,有的保留原话,有的要增删改,真心不容易,这才有了这部旷世奇作。
我读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读人物传记,历史事件,都不免带上个人感情色彩,是非,黑白,对错,历史学家乐此不彼的收集整理,为自己的结论找根基,铺管道,听者自然被带入,很容易沿袭这个结论。
百家讲坛里,易中天老师对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本人都是不认同的,梁启超先生却极力褒赞王安石;袁腾飞老师讲两宋风云,讲到岳飞时,那是不吝溢美之词,有些历史学者看到的则是岳飞的情商和大局观的硬伤。
不同的观点碰撞交流,的确可以迸发出灵感和艺术,可是,下结论的方式禁锢了不少人,先入为主,只听不想,懒于进一步思考。
这和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我们的教育多是标准答案,没什么开放性的思考,我们看的影视作品,主角的好坏是分明的,坏人大多陆陆续续死,好人一定笑到最后。包括人物崇拜也是如此,孔子,唐太宗,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这些都是圣人,明君,贤臣,一代宗师,所以他们的书非常畅销,观点正,思想无纰漏。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们读历史书,是被书牵着走,还是牵着书走?是只把它的原样展现给读者,还是加了个人色彩?是手捧书本慢慢品,还是加入读书会,只听别人的读后感和结论?我想,读原著,用心品,更有益处,如果没时间,听完读后感再去看原著,也是不错的。
最后,我个人觉得读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的是:思辨,当读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时刻,关上书,把主角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