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上四川大学开了一门公开课,我前前后后听了三次,可能是因为现在正处于毕业季,而我也正在实习,思绪很多,触动很大,粗糙地做了一下笔记,也有一万多字,待我整理一下来答。
也是偶然听到这门课,以及目前我正在毕业季的实习阶段,对于社会上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不得不感到困惑,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知道一切都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存在的,所以有了想要探寻其中根源的动机。
这门课有两个主讲老师,陈老师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清女性主义思潮的脉络,包括中国和西方,吴老师主要从哲学理论的角度阐述,这一部分听起来比较烧脑,不过信息量大,收获也就大。
女性问题为什么会单独成为一个问题?女性精神为什么需要重新塑造?为何女性总是被凝视的对象?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为什么社会新闻常常会爆出来什么“精英男择偶标准”“xxx整容失败”,为什么强悍有力的女人就会被称为女“汉子”(标点没有打错,就是这样的)等等等等......
以下从自然主义、启蒙理性等方面来论述,大致遵从时间顺序,目的在于讨论为何我们(包括男女两性)对女性各方面的认识会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一、自然主义的性别理论
就是把自然的属性类比到两性上,《周易》中这样的论断就是典型
总的来说,“乾”就是天、阳、尊,对应着人类社会的男性;反之则对应女性。
“首”就是大脑,男人的价值在于脑,而“坤为腹”说的是女人的子宫,女人的价值在于生育,甚至也有情欲的象征。
这种强行把男女关系划分为一种有高低尊卑的关系,把天高地低的自然判断转化为男尊女卑的价值判断,实际上奠定了古代社会性别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并且后世还在不断地加深,到了汉代董仲舒的谶纬之学,更是发展到了极致。
而西方的古代社会,也是绞尽脑汁,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来说明一个道理---------女人是不完整的,是男人这种标准人的低劣版本。
他还认为女性不断地吸取营养(可能是想聂小倩那种吧O__O “…),充满欲望,只有通过流血的方式来疏通(大姨妈来历的古希腊版本)。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男性在繁育后代这一功能上是主动的,起决定作用的
到了中世纪,《圣经》的“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来历大家都很清楚了,夏娃被创造的目的是用来给亚当排解寂寞,她的生命材料也来自亚当的肋骨,而亚当却是仿造神像造出来的,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主流价值对于男女的认识,也成为了后世人们男女价值观念的基础。
我们或许觉得这种自然主义论调陈腐过时,但是到了现代,依然存在
因为被阉割,所以女性容易嫉妒、自卑。
依旧是古希腊“女人是不完整的男人”的论调。
综上:女人不完整,是弱者,需要被统治。
这些思想,为古代男权社会找到了合适合理的依据,影响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古代的性别理论、性别结构都是从这个基础上来的。
二、既然说到男权社会,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探究一下,男权社会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古典时代,欧洲、埃及、中国等文明地区都是实行“家国天下”(唯一有可能例外的是希腊,希腊实行民主,但是公民代表均为男性),为什么需要这样来处理呢?因为我们需要在公共生活中确立规则和秩序,这样才能防止暴力。
家庭是有秩序的,由男性领导,可以约束暴力(这样的做法基于自然主义的原因),于是扩展到公共领域,君主如同家长,确立规则,并由政府、教会、军队辅助,帝王具有家长式的权威。
但是人们真的心甘情愿臣服吗?
NO !
人们并不是自愿相信法律,从道德上知道它的重要性。
他们的臣服只是因为他们害怕惩罚。
这以觉醒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人们开始有一点意识到:我是自由的。人是具有理性的,应该被启蒙的,而不是这样被约束和规诫,于是后来的启蒙运动推动了公共领域的民主进程。
然而,
1. 公民不包括那些不具有土地财产,经济上不独立的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理性思考的人,如奴隶、女人、小孩、受薪阶级(理性是个大问题,下文再详细说)。
2.涉及到男女关系的私人领域没有得到任何改观。
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洛克主张自由主义,然而也只停留在公共领域,对于女性,他有这样的看法
他一定程度上赞同这句话,认为它预言了女人的命运:
洛克在《政府论》下篇中写道:
所以说,家庭内依然需要统治。
只不过这种统治不是靠选举,而是靠婚姻的联接。
就是这样一个政治家,依然为父权制保留了一个地位。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已经被广泛地启蒙后,女性依然没有摆脱“在公共生活中没有政治权利,在私人生活中也被统治”的境遇。
女性要夺回女性塑造灵魂的话语权(关于话语权也是个大问题,后文详说),首先要找到女性能够主宰生活的权利,怎么样主宰生活?----------获得独立,怎么样获得独立?------------能够具有相应的身份去参与社会建构,什么样的身份呢?-------------政治身份。
这就是为何第一次女性主义思潮是从破解政治生活入手的原因。
三、下面单独把“理性”提出来说,目的在于明确在那个时代“理性”到底有多重要,哲学家们如何将女性排除在“理性”之外,以至于理所当然地再将之排除在许多公共生活之外。
普罗泰戈拉这句话是启蒙理性的高度概括,人具有强大的理性,可以为世界立法,虽然不能左右世界的因果律,但是可以通过认识因果律,来发明创造。
这样的思想就强化了二分法-------人与自然的二分,感性与理性的二分。
也强化了人的认知功能。
康德的意思: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可以依照理性去认识这个世界,我可以立法。
人的存在意义是伟大的。
并且,“理性”这一特质,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所以理性甚至取代了宗教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以至于需要重新为“人”定义。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到这个范围呢?
然而黑格尔认为
我不知道他怎么得出的结论,直接拿来当原因用了!
黑格尔还说过什么“女人天生的生理状况不适宜参与公民选举”之类的话,我不知道投个票到底需要多大的力气?这样的理由简直弱爆了,但如若是来自哲学的攻击,就相当致命。
这就是说,继古希腊时期人们从生理上认为女性是不完整的人之后,现在他们可以从理性等精神层面来论证女性也不是完整的人。
哲学家认为女性是感性的,没有创造力、想象力和控制力,所以没有逻辑思辨能力,没有办法被赋予到理性带来的好处: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建构。问题是:女性真的没有吗?这恰恰就是留给第一波女性主义者的问题。
第一波女性主义思潮是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这里就不展开了,大致是说女性并不是缺乏理性,而是缺乏“教育权”、“工作权”等让自己理性被启发被展示的机会。宝宝累/(ㄒoㄒ)/~~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事业成功的男性,如果他与配偶离异,大多数人会觉得无所谓,毕竟他成熟多金;若换做是一个成功女性,大众会认为她家庭不幸福,她的人生是失败的。
我们人为的制造了一个二分法(也是以上理性带来的二分法的一个延伸):将男女分开,将公私分开,男代表公,女代表私,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这样的男女两者性别不是产自自然的,而是带有工具性,以致最终它会带有一种伦理的意义,一种伦常的价值判断。一个女人不管工作多好,家庭不幸福,就不是成功的。价值对立的源头就是:父权制社会。父权社会下女性没有话语权,女性的价值被迫地通过男性视角来建立,只能被束缚在私人领域,不能进行视角转换。
四、视角与话语霸权
知乎上时不时看到关于化妆、减肥、整容、美照的热帖,各路大神纷纷来晒美照,但是我发现晒照的总是女的比男的多,高票答案也总是女性。为什么会这样呢?无论生活中还是社交网络上,为何女性总是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好像你不美你就有罪,活该被忽视。
这正是由于我们的视角来自男性,女性是没有自己的视角的。
我170,体重常年在115---120间波动,当我自己在家里认真照镜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不胖,中等身材,然而当我走出门,面对同事、朋友、服装店员的眼光时,我变得不自信,或许一个两个人的议论,我还可以坚持自己,但是当越来越多人的观点开始形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像网一样把我网在其间的时候,我再也回不到站在镜子前的我的那个视角。很不辛,可能目前社会上大多数女性都是像我这样,我们的审视者有男有女,但他们的视角都是从男性出发的。因为男性早早地就获得了话语霸权。
具备理性的人(主要指男人)和世界二分,人需要认知探索这个世界,女人是世界的一部分,并且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笼罩着每一个人,哪怕是“理性”自身也成为了其中一部分,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难意识到这一点,这就是困境。
按照拉康的观点,社会意识形态根源在于:语言。
我们通过语言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我们也通过语言来描述对世界的感受,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深藏在内心的东西就能够浮出表面,然后进一步地被体系化、制度化。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语言,就是制度本身。语言,就是权力。
而意识形态就是能够以语言的方式去控制我们的思维,影响人们思想的一种权力。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就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等媒介的方式被表述出来。
例如开篇提到的一则社会新闻:精英男的择偶标准(三个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分别提出对理想伴侣的期望和要求)。
相信会有那么些女人看到之后,会以他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期待嫁入豪门。
你看,媒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了。那么一个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再寻求启蒙、独立,就会有非常大的困难。
如今的女人依然需要穿高跟鞋、需要隆胸,这样的意识形态发展到极致的一个表现就是AV。
色情恰恰就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去窥视第一人称的主体,所带来的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判断。在电影中,女主角都需要是容颜姣好的、身材苗条的,那是因为她们总是被凝视的对象
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带有被动性、软弱性,而男性站在主动地位,就逐渐带有了话语霸权。
爱情就是一种凝视的升华。
女性要么把自己消灭掉,降得很低,要么将自己的视角转化为男性。
也就是说,要么失去爱情,要么在爱情中失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