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眼科,看大医院的医生坐诊时间一般一周三到五次,房间不变,只是换个门牌。其他时段应该是去住院部处理住院病号,或者去医科大学授课。
叫号的大厅人满为患,过道里座椅上没有空位,医生的办公室很大,但是快下班时也是人满为患。因为医生开了检查项目,检查完了患者再返回来让医生诊断,新病人还没看完,检查完的又来加塞,只能靠病人自己维持秩序。
做了好几项检查,针对后玻璃体脱离这一点,医生表现得颇为淡定,说:我也是玻璃体脱离,没事的。我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在安慰我。
最关键的一项检查——三文镜检查没能查成,因为医生下班了。只有周二全天和周三周五才能做,这是检查眼底是否病变的项目。
既然医生说了,那就抽空再来做一次,图个心安吧。
还是提醒亲朋好友,保护好自己的眼睛。那天看朋友圈,浙江的李老师也是一个玻璃体脱离,一只眼什么浑浊。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眼疾也已经成了普遍性疾病了,看眼科里老老少少的患者就知道。
一个男子,医生说话时,他旁边的中年妇女,应该是他妻子,说了句什么,他制止了,过了一会儿,那妇女又接了句嘴,他几乎火冒三丈了:我在这说呢,你别说话,说什么呢!我们周围的空气一下凝固了,我能感觉到医生身后的两个实习医生的眼神,我用余光望向那个妇女,她息事宁人地轻声说,好好。再看那个男人,五大三粗,面色黧黑,左眼凸起,面目狰狞,心底里真想说一句:活该。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要做激光治疗,哆哆嗦嗦拿出一沓大大小小的票据和检验单,医生给他交代了一遍,他重复着,显然没有记住。医生很善良细心,用笔在他的单子上写了一二三四几项事宜,包括缴费退一换一,哪个时间做治疗,做完治疗滴什么眼药,几时来复诊等等。老人又颤颤巍巍地走了。
还有几个没有年轻人陪伴的老人,总是来来回回好几趟,问了这个忘了那个,有时让医生再重复一遍,连好脾气的医生都有些烦躁,不由得提高了音量。
电梯里碰到一个老奶奶,要去一楼,电梯停在二楼就要下去,我提醒了她,她谦卑地笑着。我随口说您自己来的?她说老伴来了,有事又走了。
还有一个老太太,说本来不来的,又担心自己会瞎了,医生笑着说,0.6的视力不错了,还瞎呢,那人家0.1的视力怎么办。
有两个老人得了白内障,需要手术,没有床位,需要等待预约。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男孩眼睛里长了个什么,没有及时治疗,现在有些麻烦。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一只眼睛视力超低,原因不明。
身体器官,哪一样也不能有问题啊。平时好的时候不觉得,也不珍惜。生病了,失去了,有时候可能后悔也来不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