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时的一点联想
今天听董老师讲诗经《蒹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一种爱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句。追求者和伊人之间被“水”阻隔。董老师分析时说为什么作者要用“水”而不用“山”或其他的什么?因为水是人类最难征服的东西,水有很多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和危机性。这种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同时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必修课》中讲到的对明代文化大思考。让我从水联想到了海,联想到了我国文明的特点。
我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这种相对安稳自足的农耕文化,让我们很少去关注海洋,对海洋是陌生的,恐惧的。我们的文学作品里面,庄子《秋水》中“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曹操《观沧海》一首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等诗句,都表现出一种对大海的观望,想像和遥远的赞叹。并没有想要身临其境甚至是行于海上的意思。直到元代郑和下西洋,浩浩荡荡几百艘的船队,成千上万的使团成员,充分展示了我国当时的航海技术,但是,郑和下西洋也仅仅是以一种展示和炫耀的姿态走了几趟。对海洋的陌生和恐惧加剧了统治者的保守封闭,这种关门闭户的政策直接导致了视野的狭小,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落后。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各种来自海洋的侵略,而且基本上都是被动挨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