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

作者: 佘克宁 | 来源:发表于2018-06-30 09:08 被阅读38次

郡县

郡县取代封建,是华夏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源自《诗经》的这句话,被郡县帝国的时代,曲解为只有大一统皇权之下的天下。按照诗经的时代背景,这句话的内涵是:天下没有“无主之地”。

天下没有无主之地,就是说天下的土地,是由天下共主分封给诸侯,再由诸侯分封给家臣。在郡县制的恶魔降临之前,全世界大致都是这种政体形态。

“郡”,最初的意思是:边区之地。郡这个词语诞生的时候,是指处于边地,因军事需要临时设置的类似军事特区的特殊行政区。

“县”,最初的意思是:悬而未封。县这个词语诞生的时候,是指暂时未分封出去的土地,即是指诸侯尚未将其分封给家臣的土地。

封国国君的角度,郡是带有战区特征的行政区,置于直接管辖之下,县是暂时的“无主之地”,只能委派下属直接管理。郡、县的诞生,具有临时性质,但是国君的管理(郡)与代管(县),无疑会诱发与刺激国君蚕食家臣封地的冲动。
如果在春秋贵族式战争的时代,封国国君不会有将这种冲动转化为行动的动机。但是在战国长平式战争的时代,封国国君将这种冲动转化为行动,就不仅仅是利益的问题,而是事关生存的问题。

郡县改革的始作俑,无疑是公孙鞅在秦国的变法。史书上说:“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意思是说:公孙鞅变法,刚开始时百姓不习惯(苦之),三年后习惯了(便之)。但是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公孙鞅变法,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反对(尤其是贵族),三年后,反对无效,本来不正常的政策,当成正常的政策被接受了。

公孙鞅变法留给后世最主要的遗产或者说负资产,是使郡县取代封建从此变成常态的政体发展轨道,后世即使偶尔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也只是封建对大一统的偶尔反弹,轨道的方向不会改变。

先秦的法家巨子对国君贡献的政策,归根到底,无非是如同密室阴谋,告诉国君如何将古老贵族的封建破坏,用郡县的体制,去实现程度不同的“富国强兵”,也可以解释为实现程度不同的“军国主义”。

这种程度上的差异,取决于原先贵族力量的强弱,也就是取决于反郡县力量的强弱。正常的文明社会,传统贵族的力量往往比较强大,比如齐国、三晋。但是野蛮的社会,传统贵族的发育往往不太健全。因此,公孙鞅推行变法得以成功,秦灭六国奠定千年大一统,不是公孙鞅与秦孝公更懂得如何把“国家”治理得更强大,而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要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环节才能突破”的真理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关文章

  • 郡县

    郡县 郡县取代封建,是华夏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标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源自《诗经》的...

  • 郡县

    #秦始皇#丞相劝秦始皇封各王子为王,镇守各地,以防各地造反。李斯说,各个为王,就是战乱的根源,周朝把各地分给自己的...

  • 郡县制

    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周朝时县大...

  • 秦之郡县

    秦始皇时期,为了避免周朝时的诸侯之乱,也为了天下大权的集中,秦始皇决定在地方采用郡县制进行管理。 地方以郡、县为基...

  • 侨州郡县

    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和北方士族大量南下。为了安置北方侨民和南迁士族,东晋政府设立了特殊的行政区划。根据侨民原有的北...

  • 真的儒士必然面对精神分裂

    我知道,儒家意识形态是从封建制里来的,孔子根本就没见过郡县制。 而秦以后,中国的管理体系均采用郡县制,所以在郡县制...

  • 如何面对不确定风险?

    楚汉争霸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当时围绕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群臣有过一段争议。最后刘邦认为秦国灭亡,是因为郡县...

  • 如果没有郡县制

    我们都知道,在秦统一了六国后创造了郡县制,这套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在使用。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如果当时的秦朝没...

  • 秦始皇帝之政治措施

    一、废封建,行郡县 吸取周王朝覆灭之教训,秦统一后始皇帝与李斯力主郡县制,以便中央集权。 (观晋国,其强盛起于早期...

  • 《山海经》之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往南的地方。 钜燕在东北角。 国家处在流沙中的有墩端,玺㬇,在昆仑山的东南。 一说是海内的郡县,不算作郡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郡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xt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