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阅读图书馆读书
【每周读本书】《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

【每周读本书】《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

作者: zl爱思考的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25-03-14 22:00 被阅读0次

【基本介绍】

《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作者刘擎等,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2022年1月出版,17.8万字。

本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讲授了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

【撷取摘要】

1.

苏格拉底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一个领域的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生活的形态,一种处在不断怀疑、追问和探究中的生活方式。

哲学的探究最后未必能获得确切的答案,这和很多其他学科不一样。哲学最根本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比如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帮助我们激发思考和澄清思想:我们每个人在行动的时候,是依赖一些观念的,所有行动的背后都是有想法的,而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哲学的讨论会把它们揭示出来,考察当中逻辑的谬误,转变你追问的视角或者焦点,辨析问题的关键与困难所在。比如,有家长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他可能会问孩子: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成绩还是不好?你的学习方法对不对?但是,这里有一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孩子应该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其实,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于,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就转变了整个问题的背景和视角。

哲学会把我们从一个习以为常的模式里抽出来,海德格尔把这个过程叫作“异乎寻常的问”和“异乎寻常的思”。

一般而言,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区分两类问题:“实然”、“应然”问题。真假问题属于“实然”问题,而“对错”与“好坏”问题都属于“应然”问题。

“对错”是一个道德概念,针对的是“他—我关系领域”;“好坏”主要针对“自—我关系领域”,关涉一个人自己的人生观、生活理想或宗教信仰等。比如,我们可以说“自杀是不对的”,但更恰当的说法是“自杀是不好的”。

2.

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人不是石头。石头的本质是固定的,但人是不断自我生成、自我重构的,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展开的进程。这虽然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很多麻烦,但这也正是人生精彩之所在。

在谈及人的身份认同时,刘擎讨论了“同一性”主题。同一性包括3个要点:

①局部的而非整体的、逐渐的而非突然的变化,维持了某种时间上的连续性,这可能是保持同一性的某种条件。

②同一性不是由单一变量(要素)决定的,可能取决于多变量的共同作用。如,在“忒修斯之船”中,一艘船的同一性不只是取决于它的材料,还取决于其结构和功能。同样,人的同一性无法被“化约”为任何单一的要素。无论是以身体、基因、大脑、记忆与意识来决定,可能都不充分、不可靠。

③人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角色。如果我们能够讲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连贯的、内部自洽的、一体化的故事,我们就有了统一的自我。

事实上,“叙事自我”理论的要点,不是说我们先有一个自我、再讲关于自我的故事;而是把故事讲出来以后,才有那个自我。否则我们的同一性是不存在的。并非有一个现成的自我,而是由我们的故事建构了统一的自我。

3.

我们何以知道我们知道?

“知识是被确证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简称JTB理论。

某人S知道一个陈述P为真(S具有关于P的知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当且仅当:(1)P为真;(2)S相信P为真;(3)S确证地或有理由相信P为真。比如,你知道今天下雨,也就是你具有关于今天下雨的知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今天的确在下雨,你也相信今天真的在下雨,而且你有理由确证——比如你刚才没打伞,身体被淋湿了——从而相信今天确实在下雨。

4.

谈及对错问题时,刘擎引用了“电车难题、“器官偷窃”等思想实验,这些思想实验都以假想的方式,呈现出某种左右为难的道德困境,激发我们的思考。

在道德思考中,我们通常有两种视角:一种是考虑行为的结果或者效益,即“效益主义”;一种是尊重某些道德原则,而不论会造成怎么的后果或效益。即“义务论”,其代表性哲学家是康德。但我们一般很少走向极端的效益主义立场,也很少持有纯粹的义务论立场。

当涉及两种道德视角之间的冲突时,怎么办?有一个简单的行事标准,似乎方便而明确,被称为“道德黄金法则”。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康德也说过类似的话,“只依照那些你会同时愿其成为普遍法则的行为准则来行动。”在这里,康德依据的是普遍性原则,也就是,你的行动所依据的原则,必须是你愿意成为普遍法则的,在适用于你自己的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所有人。

5.

自由的生活是“随心所欲”的,还是意味着要遵从理性、获得对自己的自主性?

自由的三个哲学论题:心灵哲学中的“自由意志”论题,道德哲学中的“理性自主”论题,以及政治哲学中的“自由权利”论题。

“自由意志”的定义是:当一个人在下一时刻既可能实施某一特定行动,也可能不实施这个行动,这个人才具有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到底谁对谁错呢?康德对于自由持两面性的观点,他认为自然世界是被决定的,而人的世界是自由的。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自由,最深刻的自由是这样一种观念:我们不是像物体或者动物一样,被自然规律(因果律)决定。人是自由的,因为只有人能够摆脱、逃出那个自然因果链的枷锁,可以超越自然的决定论,另做选择。

合乎道德的行为与出于道德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外在的经验判断,而后者是一个内在的关于动机的判断。

康德对“自由”概念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论证了自由就是服从道德律令。作为一种有理性和有意志的存在,我们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与动物不同,是为了践行善良意志,履行道德责任,如此一来,我们就完成了自己的最高目的,作为理性的主体成为自己的主导者,那就是自由。

对自由的理解从定义上就有分歧。如果说康德主张的自由是一种积极的高标准的理性自主,那么伯林强调,自由最基础的意义是一种消极的底线自由,就是确保个人不受外界强制的权利(rights)。康德的自由着眼于人所能够达到的最善的境界,而伯林的自由关切的焦点在于人如何能够防范最坏的处境。

6.

人格与身体无关,而是由意识所构成的。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当患者逐渐失去记忆,他也被剥夺了某种对个人而言极为重要的东西,或许我们可以说,他失去了自己,以及追问“我是谁”的能力。

洛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也常被称为记忆理论。是对于过去行为的记忆和意识构成了跨越时间的同一的自我,串联起了同一个连续的生命。

卡夫卡的小说探讨的一个永恒主题是“身份”,也就是“我是谁”。但卡夫卡的小说却在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中向我们展示出如下这一点:“我是谁”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在个体自身中获得解答,身体、他人、社会——简言之,他所处身其间的世界——对其具有构成性的作用,因而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如一阵疾风般狂暴地迫使我们重新追问“我是谁”的问题,甚至对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构成了对它的某种解答。

7.

维特根斯坦说:“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一个事件:我们并不经历死亡。”

在更多的时候,死亡焦虑则是弥散性的或潜在的。

死亡虽然并不是生命中的一个事件,但它却是构成生命本身的要素,作为生命的边界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如果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试图通过描绘死后永恒而美好的世界来劝诫人们在今世追求灵魂的自由,那么伊壁鸠鲁则通过打破人们对不朽的渴望并驱除死亡焦虑来使人获得今生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8.

从概念上讲,“科学”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性的活动,以单纯的求知为目的,而“技术”则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为了做出某种实物而进行创造。技术在本质上是创造发明,科学在本质上是理论思考。

直到工业革命出现以后,成熟的科学开始逐步与技术结合起来。至此,人们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的观念,有了所谓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为人类理智的高级成就,科学只有在文明比较发达的时期才会出现,而技术则不然。

古人想不到坐飞机并不是因为想象力的缺乏,而是“技术—世界观”架构本身的局限性所致;技术参与塑造了人类生活基本方式的结果,它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底线和想象力的天花板。

自然科学是西方古代自然哲学传统的延续。从历史角度看,影响科学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分别是自然哲学、公理化思想、数学化方法、实验精神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

科学和真假、正确没有直接关系,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只要理论符合这种方法,具有这种知识特征,就是科学。

科学性不等同于正确性。科学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给一切事情都套上了某种终极判断标准,也不意味着一切探究都必须按照科学的视角来做,更不能证明“科学视角”必然比“非科学视角”带来的结果更好、更正确。

对于科学家来说,一切研究工作最终都是基于某种验证与反馈。一个无法复制、无法再现、无法通达的真理,绝对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科学除了要追寻真理,还必须保证这种真理对于大家是可及的(accessible)。

20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就提出,光有证实还不够,真正的科学不仅要能证实,而且要能“证伪”。证伪的意思是说,一种理论包含了自我否定的标准,如果发生了某种现象完全符合理论的条件但不符合理论预测的结果,那么理论就可以被推翻。

科学知识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普遍性”。但这不是说它可以无条件地放之四海皆准。一个没有限定条件的理论决不是科学理论。

科学的普遍性特征背后的东西,是科学的“系统性”或“体系性”特征,科学知识总是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经验或者零散的知识心得,都不是“科学”的知识。同样,利用某些孤立的经验制造出的装置也只能算是经验性的技术成就,而不属于科学性的技术成就。

9.

幸福不是生活的甜味剂,而是根植于人性的一种追求。英国哲学家密尔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做快乐的猪,还是愁眉苦脸的苏格拉底?”

犬儒学派的基本特点,他们蔑视权力与财富,将生活欲望减到最低,过着无所事事、合乎自然状态的生活。犬儒学派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舍弃欲望的、与日常生活相对的生活方式。在犬儒学派这里,幸福意味着不动心或者说灵魂的平静。这种幸福也意味着对于日常生活的否定。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人的三种生活方式:享乐的、卓越与荣誉的、沉思的生活方式。这三者是层层递进。沉思生活的前提是闲暇,只有当人既不为物质生活,也不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所迫时,才能够很平静地去过沉思的生活。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沉思活动是最自足的”,在他看来,幸福既非物质上的满足或者说肉体上的快乐,也非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荣誉,而是自足的沉思活动,它是无须依赖他人的。

10.

(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存在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一类叫广延者,或者叫延展者,它们存在的本质是占据空间的,也就是物质;另一类叫能思者,它是心灵的本质,是思维的本质,是意识的本质。它的存在是内在的,它的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占据空间的,它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

在主体哲学中,自我的本质就是思维,是内在性的东西。这被称作内在哲学,或者心灵哲学。

(2)海德格尔:生存之思

到了20世纪,哲学家不再讨论身心二元问题,因为他们用一个新的概念把其结合了起来。这个概念叫“此在”“there-being”,即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和一切物的存在都是不同的,就在于人会思考自己的存在,人不仅思考自己的存在,还关切自己的存在、领会自己的存在。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我”还是一个理性的思维,但是当我们用“此在”、用生存来描述人的时候,人恰恰与自身的生存真正发生了关系。当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真正发生关切的时候,是在情绪中的。

在现代哲学中,哲学家用来描述人的概念,不再是思维,而是生存,是“此在”。无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不只是做这个事情,而是与我的生存本身、与我的存在本身发生关系。

“在...之中”,不是描述一个位置、一种空间的位置,它描述的是人的一种操心活动,英文叫“care”。你在操心,你在操劳于某事。所以人的“在...之中”,表达的是人的操心活动。

在这套存在主义哲学或者说海德格尔哲学中,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生存来规定的,

在日常状态下,我不过是常人。常人描述的是一个生存状态,一种中性的、日常的、平均化的生存状态。它的第一种存在方式,就是公众意见。

(3)列纳维斯:存在的居所

身体的栖居就叫居所(dwelling)。狭隘的居所就是你的家,但广义的居所是指你存在的地方、你存在的根基。

我们在生存中有一部分的实情是茫然失所,是一种操心、一种烦、一种畏惧,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我为什么还坚定地选择活在这里?因为生存的实情----生而有家。

居所是我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用来滋养我生命的东西。我们与居所中的同在人的关系,首先不是理性的法则关系,而是感性的,是一种滋养的关系,是一种感受性。

【写在最后】

通读完全书,很多地方都没有完全读懂。比如,关于"忒修斯之船"等思想实验以及同一性的解释,一路读下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度似乎看明白了,但把书合上,想再做一下梳理时,发现还是似是而非、未求甚解。

全书九讲,因个人对1-真假、对错、好坏,2-自由,3-生死,5-幸福,8-自我这几个主题更感兴趣,也涉猎相对会多些。

相关文章

  • 读哲学从哪本书开始?

    楼上已经说了很多,根据你的描述,看海德格尔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还要看你是专业的哲学研究人员,一般的哲学研究爱好...

  • 2018-02-10

    新年愿望 每周读一本书 每周读一本书 每周读一本书 每周读一本书

  • 2019从读哲学开始

    哲学在我心里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觉得不是如我这样的凡人可触摸,也不敢去触摸,一直在哲学门外张望着,好奇着,胆怯着,...

  • 读不进去书?有这2招不再愁!

    你好,我是每周精读一本书的茉莉。 我从去年开始大量读书,现在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读一本书。 不知道大家在刚开始...

  • 随便翻翻 | 读陈嘉映先生的《哲学的用途》

    陈先生的这篇短文收在他的《从感觉开始》这本书里。 ​​​陈嘉映先生是我崇敬的学者之一,我是从读他的《语言哲学》开始...

  • 家庭读书会

    从疫情开始,就开始了我们家的家庭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每周共读一本书,目前已经读完了《好好说话》《非暴力沟通》等大概十...

  • 哲学入门,该从哪本书开始?

    我对哲学感兴趣,到底该从哪本书开始读起? 我在一篇喜爱的文章中被哲学家的警句击中,但翻开这位哲学家的著作,第一页来...

  • 立个Flag

    今天立个Flag,以后多阅读,多进步。重点!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从每周读一本书开始

  • 理解

    生命短暂,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孤单,是孤身逛街,逛到一半,望向身边,突然没了兴致。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 每周读本书丨从行动开始(上)

    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让我们放慢脚步,为自己干一次有关希望、梦想以及未来的努力:由飞哥学堂举办「每周读本书」的读书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读本书】《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sim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