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手》
这张照片1980年摄于乌干达。当时这个非洲国家正遭受大饥荒,美国摄影记者麦克·韦尔斯与一个援助小组一起来到乌干达东北部考察灾情。一天,韦尔斯在一名意大利传教士的陪同下,来到教堂的施粥站,一大群面黄肌瘦的灾民正在等待着领取救济食品。神甫走到一个怀抱孩子的母亲身旁,感慨地对韦尔斯说:这么一点点食品,对这个孩子能起什么作用呢。然后,他拿起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的手,放到自己的手中。职业的敏感,使韦尔斯来不及多想,就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待照片冲洗出来,他还着实感到有几分遗憾:首先是背景未能选择合适,光影很是凌乱;其次,他未能把人物的身体和脸部一起拍摄进去。“否则照片所包含的信息会更丰富更全面,也更有说服力。”但他更有一分欣慰:当时震撼他心灵的景象,已被永远记录下来了。
《人类的手》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是摄影广泛运用行之有效的表现语言。构图成分的任何一种差异,如大与小、疏与密、虚与实、明与暗,还有色彩、方向以及内容等方面的种种差别,都可用于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更清楚更深刻,也更富于戏剧性。在这方面《人类的手》堪称典范。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只是简简单单两只手的特写:一只宽大肥厚,色泽红润,另一只干瘪枯瘦,形同鸡爪;但是它所告诉读者的,却远远胜过千言万语。同样是人类的手,却有着如此大的区别!这是贫穷与富裕的差别,是发达与落后的差别。这两只手叠放在一起,不能不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颤。它迫使我们去关注那些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的人们的命运,考虑应该做些什么去帮助我们的同类。照片通过两只手形貌的对比,不仅把乌干达饥馑的严重程度告诉给世界,而且使人们再一次注意到人类面临着多么巨大的贫富差距。在《人类的手》简洁明了和具象征性的画面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因此,1980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评委会毫不犹豫地把大奖授予了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