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小说,现在年纪大了,喜欢读点史。比如一本《三国志》,一本《三国演义》,年轻的时候肯定会选择看小说,因为里面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悬念包袱跌宕起伏,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欲罢不能。而史书记载相对而言就有些枯燥无味,没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甚至会感觉晦涩难懂。
小说的作者编得投入,读者读得很嗨,可以满足众生的口味。但不要忘了,编的就是编的,那不是史实。
比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段关二爷单刀赴会孙吴的鲁肃的桥段就很精彩,好看是好看,可是反了。是鲁肃单刀赴会约见关二爷,目的是为了游说关云长交还荆州。
如果说三国时代非要排名第一纵横家的话,这个位置非鲁肃莫属。他人生中最大的失败就是:死的太早了。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了,年仅46岁。史料记载,远在千里之外的诸葛亮亲自为其哀悼。
诸葛亮,为什么要公开哀悼鲁肃?一切还是要从鲁肃与诸葛亮初识说起。
那一年,曹操挥师南下,不出意外的话,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彼时东吴的孙权才二十出头,刘皇叔正“惶惶如丧家之犬”,没了刘表的关怀,他什么也不是。诸葛亮刚刚去他那打卡上班,整天还被关羽排挤。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曹操实在是志在必得。
江南很多人都在思考“是投降呢?还是投降呢?”,这时鲁肃站出来对老板孙权说:
“我想搞件大事情”后,便一路向西,去寻找盟友了。
鲁肃以凭吊刘表之死为名,奔往襄阳游说两家联合抗曹事宜。不料鲁肃走到中途江陵时,听闻荆州幼主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率部向南面撤退,于是急换快马去迎刘备部,终于在当阳长坂见到了他们一路人马。
见到刘备后,鲁肃用三寸不难之舌顺利的取得了刘备的认可,达成了联盟的初步意向。这不是重点,神奇的一幕即将发生。
只见鲁肃径直走到诸葛亮面前,对着眼前的这个27岁的年轻人寒暄道:你哥,诸葛瑾,是我的好兄弟。史书记载的原话是:“我,子瑜友也。”
言下之意是:“亮仔,我是你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啊。”
区区一句客套话,便缔结了两人的友谊,这是纵横家们惯用的伎俩。
是的,鲁肃明明可以忽略这个眼前的年轻人,他完全可以端着点,没必要去套近乎。在彼时的时空下,诸葛亮还只是个“有名无实”之辈,至少他还没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彼时他的称呼不叫诸葛亮,而叫:诸葛瑾的弟弟。
鲁肃是纵横捭阖的高手,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诸葛亮,他也能充分利用。
之所以跟诸葛亮套近乎,攀交情,其实为了告诉刘备,诸葛亮是双方关系的纽带,他亲哥就在东吴呢。合纵联盟,诸葛亮是最佳人选。
是的,他给诸葛亮送了一份礼。
诸葛亮的心思多活泛啊,鲁肃一点,他马上心里明白了,于是自荐道:我愿跟鲁先生去东吴走一趟,游说孙权,缔结联盟。
实际上,孙权不需要他说服,历史上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事情也没发生过,诸葛亮是代表刘备集团去东吴谈联盟细节的,而且是鲁肃带队。实际上,说服孙权建立“合纵”联盟共同抗曹的,是鲁肃、周瑜、黄盖、程普这些人。赤壁之战的幕后谋士就是周瑜和鲁肃。
我们不能说鲁肃成就了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的第一战确实是鲁肃促成的。因此,听闻鲁肃之死,诸葛亮会感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攀交情的本质,其实就是搞关系。
很多朋友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很low,不值得一提,结果造成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宽广,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有趣的是,一个人如果个性太鲜明,就意味着这人不太好交往。这个世上的事情总是相反的,不端着反而自然,不要面子反而有面子。
如果怕没面子,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将之视为“送礼”,如用认老乡,认亲戚、认兄弟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方便往来。你送他一个“老乡、亲戚、兄弟”,送不送在你,要不要在他。
自古以来,纵横家们大多是小人物出身,之所以他们能成就各自的事业,或许是因为鬼谷子的一句忠告:
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
啥意思呢?鬼谷子给我们两句忠告:其一,你若想要说服别人,就是要给人“送礼”,学会帮助别人。其二、你要学会修饰语言,借助语言的力量去说服他人,才能攀上交情。
为什么鬼谷子定要教我们处心积虑的攀附交情呢?杜月笙道出了实情: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完。钞票再多只不过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人生在世,我们必须要明白:
最聪明的处世之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对世俗投以白眼是因为孤傲的理想,同流合污是不得不过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