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晨读发现,
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
并不是“平等”对待每一页的文字,
而是在不停的寻找自己认同的内容,
而且是下意识的!
一些自己没接触到的表述、观点和想法,
目光一扫而归,
而“触动”到自己的内容,
会停顿思考,
有时会反复阅读品味。
找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认知的,
这好像是读书的常态,
但仔细想,
如果一直是这种状态去读书,
那岂不是一直在自我原有的认知体系内,
不停的重复和强化?
如何才能跳出固有的认知“束缚”,
将一些新的知识、理念以及不同的观点,
容纳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内当中,
进而提升自我认识的宽度呢?
我对这个问题得思考如下:
1.首先要带着问题去读书;
带着问题,就是有求知和探索的意愿。
出现问题本身,往往就是我们原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体系,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得彰显,冲突和问题由此产生。这个时候去读书,遇到自我原有知识体系内的内容,因为无助于问题的矛盾的解决,我们会一掠而过,而对一些新的想法、观点、方法、理念更在意,会尝试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套用新的知识去尝试思考和推演能否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新知识内化的起点;
2.质疑,追本溯源
一些新的知识和理念,当你经历了第一步的探究和摸索,认为可以解决“问题”时,通常会有一段与之共处的“蜜月期”,容易沉浸在获得“突破”的喜悦之中不能自拔,但其实在此阶段,新的知识和理念,并不一定内化成你自己的认知,也不见得是真的“突破”,因为这时候接触到的所谓知识和理念,往往只是一些结论和成果,你只是品尝到了别人加工过的成品,但并不知道这些知识和理念被包装后的外表背后,其真正的本质。
例如,很多人知道,在育儿过程中鼓励和表扬会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于是,将鼓励和表扬作为为孩子教育的至上法条,视若神明。但一旦被问及或自我提问,为什么鼓励和表扬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为什么有些时候的表扬和鼓励不但没有触动孩子进步,反而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所谓的鼓励和赞扬,只是行为层面的外显,其背后,有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大脑科学的知识和理论研究,而且,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孩子也是有差异性的,单纯的“一招鲜”的方法不适应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不能套用于所有的个体性差异的孩子。
总之,遇到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和理念,需要去质疑,去看背后的本质,这种知识,这种理论的起源在哪里,如何演变,历史脉络如何,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状况,有没有一些时代局限或者场景界线,这样,才会真正踏入知识内化的下一步。
3.多读经典
知识爆炸时代,信息边界丰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负面效应,就是你面临的选择太多,反而无从选择。古代人得四书五经熟读几遍,基本就可以大概天下的文化,但现在,当当淘宝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跳出来的相关数据成千上万,而且都是好评如潮,“问题”提出来了,也有“追本溯源"的意愿,可源头在哪?本质是什么?
其实方法很多,“搜索”加“书城”,举例,如果你想了解人本心理学,先去某度(能翻墙某歌更好)、知乎、简书等去搜一下关键字,了解人本心理学的诞生背景,时代特征,代表人物,一般都会有代表著作的信息,然后上书城搜书,找最经典的书籍买来翻阅,熟读,直至l理清脑子只能怪的所有疑惑。
4.讲给别人听
教,是最好的学,此处省略一万字,交给他人的过程,是新知识内化的催化剂,此过程效果奇佳,但很多人却很少使用,后续会我单独写文论述,此处不拓展讨论。
写到最后,突然知道了为什么晨读时会志关注自己认可和感兴趣的了。
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很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