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涯草(北方有家人)
前两天翻看发小的朋友圈,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只见视频中的中年人,正开心地逗外孙玩,当年的沧桑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这个人就是当年村里的能人田老四。
光看名字大家可能都想到了,田老四的家是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大家庭。
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
当他还没有读完村子里的中心小学的时候,两个姐姐就陆陆续续嫁到邻村去了。
不幸的是,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哥哥偷跑到村南发电厂的晾水塔下游泳,不小心被机器吸到了池底的铁护栏上,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尽管后来电厂给赔了一些丧葬费,可是再也看不到那个比他只大三岁的哥哥了。
姐姐出嫁了,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回来看看父母,顺便给弟弟带点吃的喝的。
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二十岁的无业青年,在村子里多少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田老四于是很早就萌生了成为有钱人的宏愿。
可是,他除了有一身力气,和老父亲豢养的一头骡子,其他条件都不具备,这该如何是好?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眼看着麦子就要下镰了,他突然想出一个赚钱的办法:帮人用牲口驮粮食。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各种农业机械化设备还没有在农村普及,人们都是一大早就下地割麦子,等到日上三竿的时候回家吃饭休息。
下午天气稍微凉爽一点儿再去把割好的麦子打捆,用架子车拉回打谷场。
架子车是当年最流行的生产工具,然而,再结实的架子车也抵不过马车的运载能力啊。
田老四会在前天晚上厚着脸皮,挨家挨户地询问那些劳动力不足的大伯大婶,问要不要帮忙。
至于运费吗,相当合理:运一次麦子只收伍角钱。
为什么设定这样的单价?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那时候,邻村的部分有钱人都会开了拖拉机在村子里赚钱,拉一车要收三元钱呢,而自己靠走量赚钱,何况拖拉机的车厢比马车大不了多少。
乡亲们都是看着他长大的,也都知道他家里不宽裕,于是就一传十十传百地帮他介绍生意。
这个巷道的生意做完了,就去拓展下一个巷道。
放在现在,没有人会看上一趟五角钱的微薄收益,但是,田老四却干得热火朝天。
有一晚他曾把我叫到一起,帮他算过一笔账。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离村子最远的田地不过一公里,恰逢骡子正值膘肥体壮,撒腿跑起来一个来回也就不过十分钟,装车再用五分钟。
一个小时拉四趟,那么一个小时可以收入2元,一天按照八个小时估算,就有16元钱的收入。
况且,又不是每家都是最远距离,实际收入一定会比估算的高。
那么多半个月下来就可以挣到二三百元钱,要知道当年最好的小麦收购价才0.61元啊。
人常说,人勤地不懒。
利用农忙时节辛勤劳动尝到了甜头的田老四,后来还学着帮人用牲畜犁地,冬天的时候就去省城的工地帮人干活……
不到三年的功夫,原先的两间瓦房终于被宽敞明亮的新平房所代替。
听说上梁的那天,很多同村的乡亲都自发地放鞭炮祝贺。
最重要的是,北边巷道的王婶还告诉他,他的勤劳已经打动了一位漂亮的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