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洛伊德虽然看到了汪洋大海,却未能去探索它,只是把它描述成一个多风暴的海峡。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完美的,以及为什么他的精神病治疗技术并不令人完全满意,而且总不能使病症痊愈。这就如同作为古代经验积累的社会传统反而会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概括造成障碍一样。显然,要探究潜意识这一领域,只能依靠临床分析技术的理论推演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思考:读大学时,老师只要一提到潜意识就是弗洛伊德,但是当时我并没有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什么弊端。看到这段话还是长了见识,而且这段话非常通俗易懂的把弗洛伊德的弊端说了出来。
摘要:那些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疾病,通常来说是最严重和最难治愈的。其原因是成人的个性特征在他的成长早期就已经确定了。虽然身体的疾病促进了专门的医学分支的发展,例如婴儿护理和婴儿卫生等,并使社会更多的注意到儿童的身体健康,但是,对于人们的心理疾病却没有产生类似的结果。虽然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成人严重的心理障碍以及成人为了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会遇到的困难起源于儿童,但人们并没有尝试去解决儿童时的那些冲突。
思考:教小学生,特别是教一年级的小朋友后,我就很有同感。原本那些很活泼,能够适应学校环境的孩子,由于家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故,比如说父母离婚,那这个孩子的性格会突然之间发生很大的转变,后续还会发生更多的转变。作为老师,我们要尝试去帮助孩子,但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心理人士,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突发的家庭状况,比如说离婚的这个现状。那这个孩子突发的家庭问题就很难去解决。所以我也想:请问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如果在小学阶段,遇到了小学生家庭突然离婚或者家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故的,故我们又没办法去扭转的情况下,那如何去跟这个孩子相处?以及怎么帮助这个孩子适应学校的环境。因为这这个小学生的小学阶段其实就是他的童年时期,小学阶段留下的这个问题对他的后续发展影响是很大的。但他的问题其实并不来源于学校,而是来源于他的家庭。
摘要:在与儿童打交道时,更需要的是观察而不是探究。但这种观察必须从一种心理的角度来进行,目的是发现儿童在与成人以及社会环境相处时所遭遇的冲突。很明显,这种方式导致我们背离了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入了一个对社会环境中的儿童进行观察的新领域。这种观察,并不包括探究不健全的心理疾病这样一个艰难的任务,而是要了解反映在儿童心理生活中的人类生活现实。实际上,人类生活现实包括了从出生时开始的整个人生。
思考:在读那个《教师软实力》这本书时,有一位作者老师,也强调对儿童的观察。具体不记得是怎么说的了,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有意识观察我们班上的一些学生之后,确实对我的教学有比较大的进步,我可以去把那篇读书笔记再翻出来看看。
摘要:成人不了解儿童,结果就是成人处于与儿童的不断冲突之中,消除冲突的办法,并不是成人应该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或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准。对每一个成人而言,他们必须找到个人不同的出发点。成人必须发现阻碍自己真正理解儿童的那种无意识的错误。如果不做这种准备,如果没有采取与这种准备相应的态度,他就不可能进一步探究儿童心灵的秘密。探究自身的行为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因为错误其实是无意识的,也会引起悲哀和创伤。一提起药物,人们就感到迫切需要用它来解除病痛。
思考:原来在了解儿童之前,首先要去了解自己,要去发现阻碍自己真正了解儿童的无意识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