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在家塾班群里分享了一段视频
读书读到感动
这段视频,拍摄于昨天上午姬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诵读《黄帝内经》时的一个片段。孩子们争先恐后的领读,在场助教、观察员齐齐感动落泪。
是什么原因,读书读到让人感动落泪呢?
读书读到感动
四位孩子的到来,开启了幼儿家塾班的开端。分别三岁、四岁、五岁、六岁的年龄,组建了一个幼年时期的成长环境。
还记得开班的第一天,孩子们因为别人的新被子、而我的是旧被子这样的事情而苦恼。
读书读到感动
还记得第一次读书的时候,人人都喊:好累呀,什么时间可以出去玩。
记得第一次午休的时候,翻来翻去需要几十分钟入眠
记得用餐的时候,衣服上、桌子上、地上、甚至小脸上都沾满了小渣渣。
还记得第一次闭上眼睛安静时,每位孩子都会紧迷眼睛却身体晃动。
读书读到感动
20天过去了,孩子们学会了午休的能力,10分钟内自己入眠。孩子们学会了安静,每日晨静5到10分钟,走线的时候一步一步稳健。过去用完加餐还需要借助工具收拾残渣,而今用完餐,桌面干净、身体干净、地面干净。
读书读到感动
读书的时候,从不想读到开始读,从开始读再到用正确的方法读。通过读书的方式,正了坐姿、正了专注、正了心、正了形,收获到价值、收获到满足感、收获到坚定的眼神。
三到六岁的幼儿阶段,是要让他开心的玩过三年、学一些儿歌、做一些游戏度过呢?还是叫他读文识字呢?
读书读到感动
做为一位小学孩子的家长,常常反省自己在幼儿时期没有正确的方法去认真陪伴孩子,会常常抱怨周围环境为孩子带来的自由、散漫、随意,而致使他在该学习的年纪却总想着玩、在该安静的时候浑身乱动,该懂事的时候却还是那样的无知。
读书读到感动
幼儿时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呢?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不同的本领。0到3岁,学习正确的吃饭、走路、说话。3到6岁,学习正确的适应环境、与人相处、树立梦想、接触技术类的活动激发思考。6到12岁,学习知识、深入思考、强身健体、平衡关系。12到20岁,发奋图强、学习知识、学习独立、平衡关系、适应环境。20到30岁,步入社会、自我修正、追随发心、平衡关系、适应环境、解决问题。30到45岁,成家立业、奋斗得成果、实现梦想。
读书读到感动
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需要完成的修行。玩很重要,如何有智慧的玩更加重要。吃饭、如何吃是正确的。走路、怎样走是稳健而有力量。说话,说什么样的语言、怎么说才能体现素质、教养。
古话说,三岁看老。幼年时期的成长,为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呢?
读书读到感动
就如读书一样。读书就发困,和争先恐后的读,在根本上已经出现了不同。如吃饭,饭撒满身和干净整洁,也实属不同阶段人群。再如,思考如何可以解决问题与撒泼耍横,也完全不在一个类别。
读书读到感动
所以,当三岁的孩子可以做到大声领读多人读书的时候,她被激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读书的能力。四岁的孩子读到三十遍五百字古文就能全篇背诵时,她被激发出来的也不仅仅是记忆的能力。六岁的孩子愿意向四岁孩子请教时,她被激发出来的不仅仅只有谦卑。五岁娃娃可以做到言辞安定由内发声时,他被激发出来的不仅仅是阳刚之气。
读书读到感动
更多的是,生命的潜能,一股我们从未看到过的向上的力量,这里饱含的有 自信 感恩 承担 尊敬 阳光和爱。
所以,在场的所有人所有的掌声,都在为这些茁壮发芽的生命喝彩,在为他们的过去祝福,为未来加持。
读书读到感动
三年后的他们,步入新的成长阶段 少年的求学生涯,届时已经明白师生之情、求学之路珍重,明白珍惜与感恩,并用在幼儿家塾班所学到的智慧做到学习、适应环境、与人相处、解决问题。幼年时期打好基础,少年时期免遭慌不择路。
所有的情绪、恐惧、慌张、抱怨,都来自自己的能力不足。如果想让自己不被情绪困扰、不被问题打倒,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未来勇往直前、光宗耀祖,最好的方法就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而非吃喝玩乐上认真。因为,一个真正有智慧有沉浮的人,不是喜怒无常,而是笑傲江湖。
读书读到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