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交往论》一书的大体结构为总分总,先是总写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和人的本质与精神交往,后具体阐述了交往媒介、交往革命、交往形态、交往政策和交往心理,最后以工人的精神交往和交往的三种社会形态作为结尾。
正文之前有绪章,绪章从传闻的历史讲起,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依据,寻找精神交往的发展动因和各种形式的精神交往的运作方式。经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考证,得出了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以前很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研究了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的结论,从而表明了研究精神交往的重大意义。陈力丹老师总结出了交往的几个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活力;最后,小范围的交往会最终发展为世界的普遍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渐同步化。绪章的最后阐明了此书的内容和作用。
第一章概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分为五个角度进行具体阐述。一是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人本身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交往手段等等“多种多样的某物”,构成了精神交往的物质基础,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观。二是处于“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交往。原始的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的交织状态被冲破,社会便处于生产力、社会状况、意识这三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而这三种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原因来解释社会的变化,但任何一个因素又摆脱不了其他两个因素的制约。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扩大的交往也将改变人的环境。三是“需要的体系”与精神交往。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这一结论侧重物质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精神交往的情形“也是如此”,即一个社会的生产和生产结构,是该社会“需要的体系”的基础。社会需要召唤着人们交往的视野,同样人们的交往也推动着需要的扩大,为更大规模的交往创造条件。四是交往内容和形式的延续性。延续性现象的发生是自发的,不依个人或某个团体的计划为转移,不能人为消灭某种交往形式和内容。五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精神交往。统治阶级的思想整体上是人民思想现状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交往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不同意见的斗争,要比反映其他阶级的斗争强烈得多。第二章讲了民族交往与世界交往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对精神交往的范围的论述。交往是民族融合的黏合剂,一个民族内部交往的进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同外部的交往,还取决于该民族从历史中继承下来的交往水平。一个民族交往水平的进步是民族内部矛盾的发展和外部交往水平较高的民族对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发展进程中日渐扩大并且人们意识到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与恩格斯也说过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第三章讲人的本质与精神交往,对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进行了区分,分别说明它们与精神交往的关系。
第四章至第十四章分别阐述了交往媒介、交往革命、交往形态、交往政策和交往心理。交往媒介包括语言、文字和印刷术及报刊。作者从语言的产生、语言与思维同轨迹、作为人类群标志的语言、语言的分化与融合和现代文明语言的形成对语言这一交往媒介进行深层的解读。在文字和印刷术的描述中包含了文字产生的历史过程、文字的演进、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和文字交往的局限。对另一交往媒介报刊则从报与刊,报刊的种类和职能、报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报刊与政治、有产阶级报刊和工人运动、“一般的公正”和客观报道、报刊的监督职责和报刊经营七个方面作出详解。交往革命即交往手段的增加和改良。在交往革命中交往革命的进程、交往革命与文明的传播、用时间消灭空间、对信息时代的预见这四个方面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这一革命的过程与重大意义。交往革命第一阶段的标志是蒸汽动力运用于交往工具(这一阶段交往革命侧重打通广泛物质交往的障碍,同时带去了精神交往的新形式和新内容),第二阶段的标志是电报的使用和海底电缆的铺设。革命最明显的结果是文明的传播,而且革命对于巩固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后的现代交往手段的实质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和人的智力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有: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人从直接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智力支出比例大大增加;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知识的生产力成为关键因素;科学的组织与决策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交往形态包括宗教、文艺、舆论、宣传和新闻五种。在宗教这一形态中阐述了宗教交往的7个特征、人为宗教传播的条件和宗教宣传;文艺这一形态中阐述了文艺的交往特征、物质生产发展同文艺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创作方法和文艺批评及“世界文学”;舆论这一形态中阐述了、舆论的历史演进、现代舆论的特点、舆论的力量、对舆论的社会控制和报刊与舆论;宣传这一形态中阐述了宣传的内涵和意义、宣传的理论“支柱”和物质基础、宣传者和宣传媒介、宣传对象、宣传方式和宣传效益及“灌输”;文艺这一形态中阐述了事实与新闻的产生、作为新闻载体的报纸、新闻的社会作用、新闻时效和有机的报纸运动。交往政策则包括书报检查、知识税及保证金、表现自由观念与商品经济、19世纪表现自由史论、表现自由与工人运动、交往政策与法和几项具体的交往法律、惯例。最后在交往心理中详细论述了外部环境与交往心理、交往中的认同心理、交往的心理障碍、交往中“注意”的形成和流言。
第十五和十六章进行了一个总结和概括,讲工人的精神交往和交往的三种社会形态。工人的精神交往包括大工业与工人的精神发展、工人交往的历史形态及特征、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巴黎公社的精神交往和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精神交往。交往的三种社会形态则是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和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
在《精神交往论》一书中,陈力丹老师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交往”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不仅在全书的大结构上逻辑清晰缜密,在每一个小章节甚至是章节下的小观点都做到了环环相扣。在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的基础上,他加入了自己的部分观点,也从古往今来的众多案例中为马恩的观点提供更多例证,还对施拉姆和麦克卢汉等人的部分观点进行了批判。总体来说,这本书的观点是很有深度的。由于积累不够,在阅读完之后我只能对这些论述内容有比较浅层次的认知,希望在继续学习之后再次翻阅此书的时候能够有一些更深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