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多数人的生活,混沌无序。因此,只有最激烈的欲望和最功利的目标,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方向。否则失去方向,在无序中茫然行走。极少人,会去思考和尝试从根本解决问题——消除混沌,变得有序。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473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罪恶与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作者:[瑞典]皮特·恩格伦
1957年生于瑞典布登。作家、历史学家、乌普萨拉大学教授,荣获多个奖项,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沦为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斗争,1942年11月见证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这或许是整个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月,当时一切仍悬而未决,胜利的天平左右摇摆。在该月月初,轴心国似乎仍有可能取得胜利;到了月末,每个人都隐约意识到,它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如同既往的写作,在本书中,皮特·恩格伦无意为我们提供另一部自上而下的军事历史,而是记述一段人类战争体验的真实历史。
从美英在北非登陆的战役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对德军的包围战,从战场的前线到后方的沦陷区,39个普通人,他们身份、阶级、阵营各异,但无一例外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中。他们中有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国飞行员、北非沙漠中的意大利卡车司机、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游击队员,有逃难于上海的12岁犹太女孩、海难后独自漂流133天的中国海员,还有反抗纳粹政权的德国女大学生、亲法西斯的英国变节者……
皮特·恩格伦从海量的文献记录中,整理出他们的日记、信件、手稿和回忆录,记录下他们的战争经历和精神变化——有震惊和愤怒,有渴望和疯狂,还有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和撕裂。
这是一部关于平凡人挣扎于战争中的非凡纪事。在恩格伦的笔下,这些惊人罕见的材料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形式拼合并呈现,构成了二战转折之月的宏大交响。
接下来看书评: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14年时间,《罪恶与梦想》集中写了1942年11月。这次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其中,但皮特·恩格伦选择了参与者各方39位个人的经历,来描述这场战争的一段历程。像他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丽与哀愁》的认识论角度一样,他认为,个人的感受大于整体,个体的痛苦大于民族。我也写过1942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饿死了300万人。我最终认识到,不是死了300万人,而是1个人死了300万次。万之先生的译文,达到了信、达、雅的境地,又让中文文本形成了独特的皮特·恩格伦风格,沉重而幽默;残酷的大和小之间的关系,让人感慨万千。
—— 刘震云 作家,茅盾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
②
39人在二战中的经历,部分人活着,部分人死了。同一天,同一个战争阴霾之下,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经历相互切换,给人带来强烈的对比冲击。我觉的,如果真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是爱好和平人,而不是爱好有利于我们的和平的人,比起5640万之类的冰冷的死亡数据,我们更应该告诉下一代,这场战争有5640万种痛苦的死法,你现在看到的痛苦是其中之一。
③
和前作《美丽与哀愁》一样精彩迷人,散落于宏大叙事阴影下的小人物经历经过串联,不亚于任何一部史诗。选择的个体很广泛:各大战场各种身份均涉及,甚至还提到了河南的饥荒。战争改变、扭曲了所有人。虽然不是同一个译者,但译者注同样有趣。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ONDA NÄTTERS DRÖMMAR
【ISBN号】978-7-5217-6162-7
【中图法分类号】K15
【主题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