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近
不从能力去预测结果,而在行动里寻找结果,少了预判,多了行动。
不把未知的恐惧当做限制此刻的因素,而是带着探索和成长的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随时随地,高看自己一眼。
这篇文章被我一个前同事看到了,最近和我讨论过几次,他有一个困惑是:
高看自己一眼,是不是给予自己信心和正向感?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细想又觉得不仅是如此。
我说:的确不太一样,高看自己其实是【修己】的过程。
他说:我大概能明白,对于比较自卑和低配得感的人而言,这的确是人生功课,但现在我反过来想,那如果让别人也高看自己,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
人生在世,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关注和认同,都希望别人高看自己一眼,郑重以待。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会如此解答:
人际关系是价值交换,你有价值了,别人自然高看你。
这是否准确?
表面上的确如此,但同样,也不仅是如此。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观察】,蕴含着一些人性逻辑和社交哲学。
那么,人该如何,别人就会高看呢?
先来说结论:
注意本文标题,你越这样,别人越高看你。
这里的【这样】,并非指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在状态的外溢】。
别人高看的,不是你【这样做】的动作,而是这个动作背后所暗示的品质,特别是稀缺品质。
行动即信号——稀缺价值决定社交估值。
在社交互动中,大多数人都在无意识地进行【价值索取】。
寻求认可、渴望关注、希望被喜欢,期待回报,这是一种本能。
但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是:
你越是在社交中处于一种反本能的存在,比如不解释、不讨好、不争辩、不急于证明自己,就越会给别人留下稀缺的印象。
当你的行为模式与大多数人不同,呈现出了一种犹如逆向而行的感觉,就是在主动传达一种强大的潜在信号。
比如:
我的注意力很贵——不浪费在无异议的争论上。
我的自我价值很稳固——不建立在他人的一时认可之上。
我拥有你不具备的选项——我可以不入局且选择不玩这个游戏。
不是因为你高了,别人才上来看,而是因为你不再蹲下去俯视,别人终于得以平视你。
人性的另一个本能是:
人会天然注意到那个不同的人,所谓不同,倒不是高低之分,而是特别。
就像:当大多数人都在【索取】价值时,一个人的【不索取】就会显得异常明显。
因为它提供了情绪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是一种高级价值。
别人高看你,是一个什么举动?
就是一个人对你的价值重新进行评估的行为。
他们的大脑会识别出这种稀缺的、高价值的行为信号,并本能调整对你的社交估值,以期与你认为的高价值状态进行匹配或交换。
这就一种类似于供需关系的社交市场规律。
所以,让别人高看你,需重点思考:
你有什么稀缺价值,以及,你有什么不可替代性。
内核即权力——主体性解构旧游戏规则。
所有的社交,本质上都是一个相互博弈的游戏场。
这意味着,它其实有着众人默认的游戏规则。
比如付出就要回报,被攻击就要反击,被质疑就要解释等等……
且,绝大多数人深陷其中。
这不由自主的,就会单纯扮演了【反应者】角色。
依靠别人的反应,来指引甚至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那么,自我权力就会被这场游戏规则所束缚。
在价值引导下的行为,尤其是带有主体性的行为,是别人判断你内在实力的重要信号。
人有一个特别之处是:
人脑会对无法快速归类的人或行为,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
举一个例子:
当你的行为,不符合对方【讨好-回应】或【攻击-反击】的预期脚本时,你就打破了对方的认知模式。
他就需要重新评估你。
请注意,这个重新评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视。
所以,我才曾经多次建议,要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尤其是要设立符合自己标准的社交安全距离。
适当的社交距离会产生美感和敬畏感,完全透明和可预测的人会显得廉价。
而一个有所保留、行为内敛的人,会让人感觉深不可测,从而不敢怠慢。
你不按对方预期的规则出牌,使得对方蓄力打出的社交筹码扑空,悬置在半空中。
真正的权力游戏,不在于你赢了什么。
而在于,你拥有随时退出游戏且不过于受损的能力与底气。
当你退出后,你会发现,游戏规则本身,诸如谁解释得多谁就输了,谁情绪激动谁就失了体面……这一切反而开始为你服务。
别人高看你,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点:
你拥有了他们不具备的选项——不玩的选项。
恕我直言,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它解构了旧有的社交权力结构,并建立了一种以你为核心的新秩序。
而所有的高价值背后,都印着一行小字:无需回应。
存在即引力——不可简化性唤醒敬畏。
来到层层递进的第三层,毫无意外是存在哲学的层面。
这是最深刻的本质,就是一个人的存在究竟具有如何的意义。
这里只说一个重点,也是很少人提到的:
人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非常擅于简化他人。
快速给他人贴上标签,比如他是一个老好人、狂人、精英、蠢蛋,这种简化是让自己更快速理解和预测。
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征服。
只要你能深刻明白这一点,你就等于非常微妙地拿捏住了人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即:
你从一个可以被一眼看穿的【透明体】,变成了一个拥有深度的【谜】。
哲学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有一个观点:
对他人的敬畏,恰恰产生于我们无法用自身认知完全同化或理解对方之时。
比如你越从容、越内敛、越专注,那么就等同于你拒绝了这种社交中被简化的过程。
那么,这个不可归类不可简化不可被他人随便贴标签下定义的你,会迫使他人投入更多的关注认知,且越关注越觉得你丰富和多元。
这种持续的、无法马上完成的投入认知本身,就酝酿出了尊重甚至敬畏。
别人高看你,是因为你守护了自身的丰富,甚至保持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复杂性,你迫使别人承认并尊重了你的【无限性】。
这听起来有点玄乎,它指向了一个方向是:
一个人的存在,其实是本体论角度。
你通过【存在】而非【反应】来定义自我。
很多人在社交中,自我是通过外界的反馈和自身的反应来构建和确认的。
比如:别人夸奖我,我才感到有价值,别人攻击我,我要反击以维护自我。
这类【反应式自我】其实是被动且脆弱的。
唯有存在式自我的彰显,才能让你的价值、边界和立场,不通过外界的刺激来触发,而是作为一种先验的、稳定的存在而持续显现。
于此,你无意中就展现出了一种更加高级的存在模式。
这就回到了我曾写过的观点:
你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外界定义的客体,而是一个自我定义的主体。
稍微延展一下,就变成了:
你从社会剧本中的【演员】,变成了一个偶尔审视剧情的【观察者】甚至【编剧】。
这种主体性的光芒,会让仍在客体世界中挣扎的人感到震撼和向往。
而他们高看的,是你作为一个人,所能够达到的自由境界,即:
一种免于被他人情绪和评价所奴役的自由。
最后:
写到这里,有人或许会有一个疑惑是:
这一切总结起来,很像是一个人只要勇敢做自己,且保持神秘感,不做舔狗,别人自然就会高看了,是么?
浅层这般理解是可以的。
但,还记得我在开篇时提到的结论么?
你越这样,并非指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在状态的外溢】。
我给它换一个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形容是:
存在的余裕。
简单意思是:
你的存在不仅不需要外界的定义和束缚,反而因为太过广阔,广阔到自然而然溢了出来,然后被他人发现,为你而来。
于喧闹世界中,为自己与他者的不可简化性,守住一片沉默而广阔的空间。
至此,就不会再将别人是否高看你,视作一种社交成果或个人胜利。
而是将其重新定义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共鸣。
那么,前文提到的所谓游戏规则的博弈角度,就会转为一种社交滋养角度,你就从游戏的【参与者】,变成了一种自身的【社交生态】。
也就是:
你不再试图在社交丛林里获胜,而是转成了一片精神领地生态。
由此,吸引并庇护那些厌倦了单一化喧嚣的生命和他人,别人高看你,是因为他们是你这片生态的访客,感受到了你的健康与丰饶。
且,存在的余裕,不仅是你做的事,还包括你所留下的空白与沉默。
就像是国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符,宇宙中的暗物质,它不直接言说,却定义和支撑着所有言说之物。
你为自己留有了空间,也为他人留有了余地。
这是一种深刻的慷慨和尊重,是一种超高的个人境界。
如何做?
只一点:
生而为人,往高处去。
任何高处都可选择,个人能力的,物质基础的,认知高度等等。
而我这里,特指:
精神高度。
一个人,只要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在进行迭代和迁跃,不因年龄、环境、外界或其他因素而阻碍其个人进化的脚步,那么,最终都会形成更高的存在。
往高处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居高临下的俯视。
而是为了获得一种【无碍的视野】和【穿透迷雾的能力】。
人们经常形容自我应如花如树,要我看,人最应做的是:
灯塔。
不是分贝,只是分量,一座灯塔的价值,不仅是自身的高度,也在于它能够照亮的海域范围和穿透风暴的定力。
往高处去,就是在修建自己这座灯塔的高度。
不仅可以自我照亮,有利己性,还可以照亮他人,有利他性。
而一旦到达某个高度,你所拥有的一切——内在状态的外溢、存在的余裕、他人的高看——都将不再是追求而来的结果,而是自然发生的显现。
这里面有:
视野的穿透力——洞察与解惑。存在的独立性——内观与自足。指引的利他性——联结与慈悲。
有一个站在高处才懂的人生真谛,请一定记住——
人生不是答题,而是选题。
选对了题目,随便写写都是高分。
如果你自己成为了答案,你就不再四处寻找答案。
走向高处,并非是做一个傲慢的、孤芳自赏的陡崖,而是自我追求一种自然而然散发出的光亮。
最终,别人的高看,不是在看【你】。
而是在仰望他们自身内心深处所向往的、那种更光明、更辽阔、更自由的生命可能性。
而你,只是率先抵达,并照亮了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