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翻译群主编在他的朋友圈分享了一篇上海一位68岁的退休老教授撰写的,6000字的痛批“幼升小牛蛙大战”的网络文章——《牛蛙之觞 》,引得网友的无数点赞,称他为牛蛙外公。
何为牛蛙呢?这可不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而是指从小就很牛逼的娃娃,一般的娃娃称为青蛙,差一些的娃娃便是蛤蟆。多么可怕,不丁点儿大的小屁娃,竟然已经分出了三六九等,他们是成人世界的微缩版,可见成人的世界是多么想时时盘整自己所处的阶层。现状就是上层想坚壁清野固守自己的地位,中层(中产阶级)无时无刻不想向上层突破,而底层如果有机缘也想向中层迈进。
文/星絮
网友点赞,是因为教授外公真实地道出了上海这个大城市里的孩子们从小“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荒谬悖论,并建立了一条清晰明朗的“成功之路”——即: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线成长。估计这个势头大有提前之势,前阵子又叫嚷着要“赢在子宫里”,所以著名的幼儿园也暗流涌动,悄悄推动进行着幼儿园入学考试,路还走不稳当的开裆裤娃们已然要向精英之路起航了。
由此他这个科技战线退伍的教授,全力支持工作十多年国企干部的女儿,对唯一的小外孙进行艰苦卓绝的学前精英教育,三岁开始给他报各种班,要牵着他的小小手走上那条辉煌的“成功之路”。
可是偏偏天不随人愿,外孙在“牛蛙小学”的考试中名落孙山了,还由此患上了小儿抽动症,医生说是长期压力导致的病症。至此,作为家学渊源的老教授,还没有反思,倒是有了一大堆的抱怨,没错,讲的都是事实,的确值得同情,但细细一想,这情形不是愿打愿挨相互影响的一个循环吗?
大人从来不去认真听听孩子的心声
为了赢得牛蛙之战的胜利,妈妈给三岁的儿子定好日、周、月的考核,还让他记住什么是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这个单词。有这样的学习,您还怪罪人家出的题目太难?不难怎么能挡住千军万马像您女儿那样的望子成龙的家庭呢?就因为太多个甚至是普通的家庭都希冀自己的孩子走上精英的成功之路,才会出现亲人的腰围尺寸都是衡量孩子是否自律和优秀的标准啊!您不觉得他也貌似很有道理吗?遗传嘛,家庭影响嘛。精英教育资源稀缺啊!
直到教授的女婿义愤填膺,虽想改为著名公立小学,可没有学区房也是白搭,一咬牙喊出了“不当牛蛙,当个青蛙又怎么了?”最终决定走上“曲线救国路”——移民海外,享受教育的完整性,也让孩子做一个完整的自己。也许到这里,才让教授外公明白这个道理——给您再多的东西,不如给您一个慢慢长大的外孙。
其实虽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我是理解教授一家人的。你我普通的为人父母者,何尝不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我们独独忽略了孩子自己,即使是小小的心灵也有自己的自由向往。我们的做法,不过是看中了熙熙攘攘中的名和利,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要不承认,追求名利,孩子走上精英之路,将来有钱有势,过上等人的生活,也能光宗耀祖,这些并不是罪恶。所以外公您不要抱怨,这是您和女儿的选择。不过以您的大半部分人生经历,未能让您看得更通透一些,反而和女儿一样整天为爱孙焦虑,真有些遗憾。
给六七岁孩子出这么难的题目究竟是谁造成的?
遗憾的是,我们的这种追求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在我们走入这条拥挤的路上时,不自觉地加入了一条相互鄙视链,尤其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产阶层,我们看到比比皆是的是:孩子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孩子长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去拼孩子拼出息。这一生,是自己的选择吗?是内心真正的驱使吗?这只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人生赢家的拼图,并非是孩子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对名利的最终欲望,当成是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所谓宿命。
我明白我的想法也许是要被这个主流社会淘汰的,因为看起来太不思进取了。套一首出名的闽南歌《爱拼才会赢》,不拼哪里能够成就真正的人生。我的思想就是“随波逐流”而没有出息,因为我认为北大清华以外的孩子也是优秀的。
教授外公家庭的精英教育法,无外乎就是这个功利的社会引发的集体焦虑,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孩子而言,没有多少益处。焦虑是强大的负面能量,其本质会产生敌意。记得我曾经读过美国心理学家卡伦 · 霍妮的论著《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回想起来作者分析得很到位,我们用对财富或声望的追求和对成功的痴迷来对抗我们的焦虑,而这种追求又加重了我们的焦虑,于是就产生了各种的神经症人格,这便是心理疾病。
过分焦虑是病
这倒真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只是缺少反思而已。我相信牛蛙外公因为将要和爱孙的别离会让他深刻反省过去三年支持女儿“助纣为虐”的教育,深深伤害了六岁的孩子,本应快乐无忧的孩子却对家长说出令人痛心的话:“我让你们失望了吗?”
这绝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大人的错。只有当我们能平和面对和承认真正精英只是极少数的金字塔尖那部分,放下自己的焦虑,不把自己的希求强加给孩子,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我们的人生也才会是完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