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人来说,一个人的教育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对于儿童也是一样。
但是,因为儿童并没有成年,成人的指导非常重要。对于父母来说,成人被赋予了“监护人”的角色。
如果时间足够长,成人的作用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人生有限,所以成人必须来指导儿童。
成人被赋予了这样的职责,但是对于儿童的认识来说,成人的知识又几乎是空白。于是,成人更多的享受着一种作为父母的权力,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来了解儿童。
当一个儿童出生后,他就有内在的追求。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对周围的一切有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不一定正确。
因为有了他们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整体人格。这些人格特征,并不会主动被诉说出来,而是在环境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当这些儿童长大后,这些人格就会成为成人的一部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来。
有一位成年女性,她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总会忍不住出言讥讽对方。当详细询问她的童年经历时,我们会发现,她在童年时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这位姐姐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让她变得没有价值感。她的这种对于别人的攻击,是因为对方勾起了童年的痛苦回忆,从而激发了她嫉妒的心理动力。
另一个例子中,童年期受到忽视,从来没有得到过慈爱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变得冷漠,并对别人的幸福心生恨意。如果他们有了孩子,他们也会同样对待孩子,甚至认为孩子不值得拥有比他们幸福的童年。
这些人这样做的时候,并不是出于恶意,这只是反映出他们童年时的精神状态。
回溯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很容易明白,一个人现在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儿童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事实,那就是他们的自卑感。
自卑感并不是坏事,相反,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这种自卑感。心理学上,也称这为“心理补偿”。
儿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上的,积极的,还有一种是消极的。无论怎样,最后的结果,都会让儿童的人格趋于一种结果。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儿童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他们的想法和认识,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这些想法,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事错误的。这种认识,会一直跟随着他们,直到有新的情况发生,再次发生认识上的重新整合。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心理,在他们恐惧时支持他们。在对待儿童的行为时,有时候也要了解原因,而不要只是关注于结果。
自卑感虽然激发儿童超越自己的斗志,但是并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步。自大和自卑总是交互在一起,所以狂妄和敏感也经常交织在一起。过度的野心会带来过度的敏感,从而让儿童变得过度的自卑。
当儿童遇到生活中的困境时,他很多时候不会主动诉说,而是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们对待生活是否有足够的准备。
成功地度过了心理危机的儿童,在内心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格,直到这个人格再次重建为止。
摘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