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意,但愿两心知。”如今的社交常态一般都是圈子很重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圈子最有亲和力的主要是同学小聚,同学一场,才是最放松的,最能体现人格魅力和真实感觉。这些年来,每年各种同学聚会成为主要社交方式,总有各种由头组织小聚三五喝茶,大聚二三十人摆桌豪饮。
当然,还有以子女结婚邀请,或者以看望老师为由,组织师生相约,回忆当年老师授课,精彩片段回忆,还有同桌的你叙旧等等。
同学时代的变化,尽管过去十年也好,二、三十年也罢,但是情感基础还是同窗情,有情结,有故事,有生离死别的毕业怀恋和纠结。
同学聚会成为主要潮流,大家都会想知道当年的她或他都过得怎样了?是依旧如故,还是物是人非?
昨天晚上的同学们聚会成为疫情好转后,第一次见面,虽然人不多,九个人摆了一桌,觥筹交错,笑语喧哗一直聊到十一点多,才酒酣耳热各自分手回家。
我使劲回忆昨天晚上的聚会和感受,留下来的都是凌乱的家长里短的琐碎杂事。唯一记住了就是下一次相聚,由绰号大嘴巴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涛子,提出做东安排聚会,饭桌上其他的议论吐槽的话题都是各自的生活抱怨或者炫耀一下。
无非就是,抱怨的人官场失意,生意不佳,怀才不遇之类;炫耀的人,小露一下房子几套,财富积累过千万,加上凡尔赛式的自嘲一下。这样的聚会闲聊无趣,味同嚼蜡。
这样的聚会,也成为一种变了味道的感觉。家长里短的叨唠中,有寻求利益的试探,有做保险的拓展客户的怂恿,有儿女婚姻的寻寻觅觅的打探。
殊不知,距离产生美的简单道理。人和人之间,距离和理解决定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在任何人身上,能让他人感到舒服,聚会还是要有内涵和品味,召集人要有人格魅力,不要再有功利心或者推销产品的应酬驱动。
人际关系处理,它不单单体现了尊重他人和换位思考的教养,更展现了细心观察和谨慎发言的智慧。
同学们都好好的,发个微信聊聊,沟通各自的生活见解,也挺好,何必非要大鱼大肉花样丰富,豪饮高谈阔论一番?做保险的也好,推销课程的也好,要恰到好处,给别人一种宽松的选择,人家不说需要,甚至委婉的拒绝就罢了,不要强人所难。
同学聚会,商业化意图很明显。我开始对这样的“圈子”有些无奈的应付,有退避三舍的远遁念头,总之就是下一次相聚,我还是不去为好。
有一首《圣无忧 》词,友谊长存,两心相悦,心想着你的人,不弃不离,思慕挂怀于心。这是宋代 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情怀释放。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
同学小聚,人生相知,志趣相投才是友情的真谛,泛泛之交,没有存续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