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你想当哪个先生?
让我想起“郭”先生的,是前两天我们在讨论一项制度时高材生领导的半句话:核心是要筛出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是让我最最印象深刻的那一位。很小的时候,每次大姨夫到家里来,晚上给我讲的睡前故事就是著名的《东郭先生和狼》。东郭先生:出自《中山狼传》,作者明代文学家马中锡,也有说唐代诗人姚合或宋代文人谢良的。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那是要通过一项制度筛选出那些不辨是非的人,然后呢?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忽然间,我“灵光一闪”,难道他想要说的是“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是谁?南郭先生: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作者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原来,南郭先生是滥竽充数的那个家伙。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竽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都能拥有特别优厚的待遇。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姓南郭。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乐队,于是设法求见宣王,向宣王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齐宣王的欢心结果宣王把他也编入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面,学着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作样地在那里“吹奏”。由于南郭先生学得维妙维肖,而且几百个人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什么异样。就这样,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其他乐工那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位,齐湣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吓得浑身冒汗,成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南郭先生心想,这回要是露出马脚,丢饭碗还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了,不如溜之大吉。所以,趁着齐湣王还没叫他演奏,南郭先生就赶紧溜走了。
这么多年,在职场中见过不少南郭先生。有些岗位工作如果不以结果为导向,那就为滋生南郭先生提供了土壤。只要胆大心细,只要善于模仿,只要装腔作势,有的是机会“浑水摸鱼”。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会“滥竽充数”也是种能力,既有表演又有社交公关,也没有那么容易掌握的。有个职业经理人选拔人才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如果管理者能以身作则,的确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躺平”和“摆烂”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企业都生存不下去了,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西郭先生:出自《西郭先生传》,作者明代教育家冯从吾。西郭先生真名姚显,字微之,明代咸阳人,正统九年举人,后入太学。曾三次上书皇帝,提出安定社稷的建议。景泰年间,皇帝打算临幸隆福寺,姚显和太学生杨浩相继劝谏,反对皇帝礼佛,皇帝遂罢行,一时名动天下。西郭先生历任齐东(今山东邹平)、武城(今山东武城)知县,为官公正廉明,刚直方正。时人将其与孔子十大弟子第九位的子游相提并论。回乡后,与关中名士李锦、薛敬之讲“知行并进”之学,关中学者奉为楷模,称其为西郭先生。
原来,西郭先生择而优则仕。身边走仕途的人并不多,表舅是其中一个。这注定是一条崎岖的路,也许他这一生创造了不少财富,也许他这一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也许他也为这个社会做出了贡献。但是,内心的喜悦好像和这些并无直接关联。有人说他过得并不开心,也有人说他最亲的人不理解他。这些是非黑白我们没有立场和资格去评价。只是,这颗心终究是承受不住日积月累的压力,罢工了。于是,他倒在了某个深夜。我们总是在认清现实与听从自己的内心中两难,这是一道难以解开的问题。
再来说一说北郭先生。北郭先生:出自《韩诗外传》,作者汉文帝时博士韩婴。《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卷九中记载了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这是历史上真实的北郭先生。此外,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东汉人廖扶,今广西永福人,是研究《韩诗》的学者,对作者韩婴十分推崇。廖扶开馆教学,门生众多。由于曾目睹父亲为官获罪而亡,有感于北郭先生却之不仕的淡伯之举,发誓终身不入官场,时人也称他为北郭先生。
廖扶学问很杂,天文地理风水八卦无所不通,当他预测灾荒来临,即储存粮食,到时接济穷人,为人十分善良。可以说,北郭先生其实代表着那些隐居不仕又行善有术的人。
天文地理风水八卦无所不通,这样的北郭先生谁会不爱?他和南郭先生形成反义对比。这样的人其实就存在我们身边,善良又有才。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总会出现这样的身影,像个“宝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帮助和乐趣。好好珍惜这样的人!
你想当谁呢?你又是哪个“郭”呢?









网友评论